EN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11月将在PSA举行 以“社会工厂”为主题

时间: 2014.7.2

2014年7月1日下午三点,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本届双年展联合策展人之一朱晔,以及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出席了本次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嘉宾向在场媒体宣布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将于2014年11月22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馆(Power Stasion of Art,简称PSA)举行,并宣布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社会工厂”。

发布会由本届双年展的总协调人项苙苹女士主持。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首先致辞对第十届上海双年展表示期待,并评价其为“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后,李旭为到场媒体详细介绍了本届上海双年展主办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与艺术立场,以及学术委员会相关成员。

继2014年5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安塞姆•弗兰克出任本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并公布“社会工厂”为本届双年展主题后,针对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次北京站新闻发布会上安塞姆•弗兰克对展览主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从不同侧面呈现“社会工厂”这一主题的9大展览版块也浮出水面,最新确立的本届双年展艺术家甄选标准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安塞姆•弗兰克作为本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将带领一个团队共同策划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其团队成员包括朱晔、科斯明•科斯蒂纳斯(Cosmin Costinas)、希拉•法勒(Hila Peleg)、刘潇、周安曼,他们将分别负责不同版块的工作。

“社会工厂”的双重意义

当谈及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社会工厂”,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深入阐释了这一主题所蕴含的双重意义:

“一方面,“社会工厂”反映了社会的转型,尤其是前工业时期、工业时期、后工业时期各个阶段过渡过程中知识、视觉、文化的转变。另一方面,“社会工厂”回答了现代性和现代化最大的问题:我们如何生产社会性,如何构建和重构社会。社会作为一个工厂,其中的社会成员被打上了怎样的烙印?”

“社会工厂”的双重意义启发我们思考工业化、现代性的当下社会属性对文化氛围的影响:在这个没有边界的工厂中,主观性的生产和维持面临着危机,社会生活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成了人们恣意映射和放大的对象,成了当代技术经济生活唯一最重要的前沿领域——它似乎也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变迁。在数码化时代,人类的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那么我们的文化氛围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当下日渐被技术所左右和支配的社会中,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在如何发生演变?社会进程什么时候变得像电脑算法一般机械刻板,就像工业化时代之初重复的手工作业一样?在上海这座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后工业城市中以艺术的话语方式讨论“社会工厂”这一主题同时也将更具现实意义。

“棱镜”式的9大展览版块

作为拥有多元身份的策展人,电影和文学领域的工作经验帮助安塞姆•弗兰克形成了更具延展性的策展理念,他为本届上海双年展所制定的展览板块富有文学性和哲思性,并对中国、亚洲以及全球社会现状具有现实性反思。以一系列追问方式提出的展览板块犹如“棱镜”一般将呈现“社会工厂”的不同侧面。

展览包括以下9大版块:

1、情感纪事Chronicles of Sentiment

社会性主要是一个“思想与思想碰撞”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由技术和各种权力形式塑造的过程。本届双年展要探讨的专题之一是“心灵的历史”,即人类社会集体生产主观性的过程。

2、噪音与信号The Noise and the Signal 

这部分将展出若干音乐作品。在音乐领域,尤其是在电子音乐领域,“噪音”通常被定义为人们不希望听到的声音信号;在科技领域,要获得清晰的信号,就必须屏蔽噪音。然而,人们对这种定义的质疑也从未停止,他们提出了新的观点:信号也是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要问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生命形式若要继续演化,是否必须以一定数量不受控制、毫无特征的“噪音”作为“背景”?信号与噪音之间的关系与当今社会的组织形式息息相关。

3、X 种现代化X Modernizations

现代性作为一种状态、一种秩序、一种本体论权力,应作何理解?对于“现代性”的确切涵义,迄今尚无定论。但现代性显然是一种状态,且包含其各种对立面。现代性成了一种全球现实、一种大环境、一种知识秩序;在此体系下,“传统”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4、人工智能的寒冬The Wint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的寒冬”指的是人工智能研究过程中一段长达几十年的历史,虽然各国(尤其是美国)做了大量研究和技术努力,但人工智能进展缓慢,无法达到与人类和其它生物相媲美的水平,因此预期目标落空。这一挫折与人们普遍认识到的社会工程中现代计划的各种弊端息息相关。

5、自我的工厂:铭文与发明The Factory of Selves: Inscription and Invention

从工业社会的标准化,到对现代性的激进主观认识(诗歌和艺术),本部分将探讨机器与主观体验之间的关系。手工与脑力之间有何关系?消费社会是否是生产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及各种象征性资本的工厂?同时是否又日益以电脑算法支配社会进程,并将其铭刻在系统性管理和改造的环境中?

6、请不要以人相称,要不就让“自我”消失?Don’t Call Me Human, or Get Rid of Yourself?

自我是一种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建构,但同时也是一个事实。本部分将回顾修身养性与自我否定之间辩证关系的漫长历史。

7、新科学:灵魂工程The New Science: Engineering the Psyche

未来,艺术界或者说艺术家的角色会与本展览的另一专题“新科学”息息相关。“新科学”最早由意大利人 Giambattista Vico 在 18 世纪提出,在他看来,新科学体现了社会、“真相”及“事实”赖以存在的原则,但这些原则尚不具普世意义。

8、废除物种The Abolition of Species

这部分展览探讨了人类社会之外的“社会性”,探究了环境危机问题,探寻了说书和神话与物种跨界之间的联系。

9、云理论(从古典绘画到微软)A Theory of Clouds (from Classical Painting to Microsoft)

本部分展览探讨了社会的感知、情绪和思想范畴。我们的经济愈发依赖于控制各种病毒般疯传的现象,而这个主题展恰恰通过云技术,将那些现象与表现宇宙哲学和精神层面上事实的美学传统联系了起来。

首聘外籍总策展人  关注“学者型艺术家”

本届上海双年展是“上双”历史上首次邀请到外国策展人担任总策展人,并采取主策展人与联合策展人的策展模式。来自柏林的策展人、作家安塞姆•弗兰克本身是一名学者,现任柏林世界文化宫(HKW)视觉艺术和电影部主任。本次双年展各个单元中的灵感来源多出自文学、哲学著作,比如“情感纪事”、“废除物种”、“X种现代化”、“云理论”等等。

与“学者型总策展人”相对应,本届上海双年展邀请到的艺术家将是新生代“学者型艺术家”,或者可称之为“文人艺术家”,他们擅长于创作视觉作品,同时也是叙事高手。他们以图像和故事为手段,进入并探索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如安塞姆•弗兰克所说,“现阶段正在接洽的艺术家,他们可以说是新一代的艺术家,更确切的说是学者型的艺术家,而不是做现代艺术的艺术家,后来转变到先锋派,希望大家在这两个类型之间加以区分。本次双年展更多的作品体现不是先锋派的,而是关注的更广泛的文化层次,我将称为“精神层面”的资源。”

“学者型艺术家”所提供给我们的“精神资源”既是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心理资源,是我们所思、所想、所梦的本源和精神食粮。当今社会是一个数字化消费社会,越来越像一台庞大的机器,主观心理成了一种需要加以管理的资源,精神资源的使用范围越发广泛。艺术有助于我们将这种资源进行转化和利用,让我们获得新的认识,投入全新的社会创新和发明活动。

据悉,目前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的艺术家名单尚未完全确认,参展艺术家的名单将在七月上旬接受上海当代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评定后公布。但可以确定中外艺术家的比例将争取平衡到1:1,其中还有数位此前极少在当代艺术领域露面的新面孔。

关于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

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是一位常驻德国柏林的策展人与作家,现任柏林世界文化宫(HKW)视觉艺术和电影部主任。谈及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弗兰克表示:“艺术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具有独特的功能,能折射人们的经历。此次双年展将探讨主观体验及其与历史性和集体进化历程的联系。艺术可以将主观性及社会性的产生过程作为一个亦庄亦谐的创作主题。此次双年展希望展示主观体验与现代性逻辑、其合理化和标准化、以及主观性的技术介入之间的强烈对比。在此次双年展上,中外艺术家将齐聚上海探讨这个主题,他们都拥有共同的信念,即真理只能通过社会经验来批判。”

弗兰克此前担任过诸多国际大型展览的策展人:2012台北双年展“现代怪兽/想象的死而复生”策展人。2010-2014年,他策划的“万物有灵”在安特卫普、伯尔尼、维也纳、柏林、纽约、深圳、首尔和贝鲁特各地巡展。2013年,他在柏林世界文化宫与迪德里克·迪德里克森(Diedrich Diederichsen)共同策划了“全球:加州与外部的消失”,并独立策划了“元年之后:合作的地界”。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简称当代馆)的建筑主体长128米,宽70米,高50米,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展陈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12个展厅。高165米的钢筋混凝土烟囱,是一百多年来基于火力发电之近代工业与近代城市生活的标志。当下,此烟囱是黄浦江左岸的鲜明地标,其管壁内腔则是一座由内展开的巴别塔形体,是全馆展览空间之一部分。

将当代艺术作为一个系统的艺术史加以呈现,当代馆是此意义上的第一座中国大陆官方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当代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艺术机构,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在收藏、研究与展示当代艺术品的基础上,当代馆为年轻策展人、新锐艺术家提供实践和操作的平台,为公众接触、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提供时尚化的空间场所与友好界面。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霍米•巴巴 (Homi K. Bhabha)

霍米•巴巴是哈佛大学安•F•罗森伯格人文教授、曼德拉人文中心负责人、校长和副校长资深顾问。他是一位领先的文化文学理论家,写了很多探索后殖民地时期理论、文化变迁和实力、世界主义、人权以及其它主题的著作。他重要著作《文化的定位》展示了一个文化混杂理论,来理解殖民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联系。

克里斯•德尔康 (Chris Dercon)

克里斯•德尔康是一位艺术历史学家、纪录片电影制作人以及文化创作者。2011年4月,他被任命为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他曾担任过慕尼黑艺术之家、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鹿特丹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也曾是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的项目总监。

丁乙

艺术家,现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冯原

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教授,硕士导师。主要工作领域为视觉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建筑学与设计学的相关研究,景观与公共艺术创作实践,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

高士明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先后参与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杭州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以及亚洲思想界组织“亚际书院”,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

侯瀚如

侯瀚如是一位多产的作者和策展人,主要工作、生活于罗马、巴黎以及旧金山。目前是意大利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和国立建筑博物馆艺术总监。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侯瀚如在全世界范围内曾策划以及联合策划了上百个展览,同时他是很多国际文化机构(博物馆、基金会、收藏等)的顾问。

栗宪庭

艺术批评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期的重要评论家,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八十年代中期至1989年担任《中国美术报》编辑,为“八五运动”的传播和组织工作做了大量工作。1989年以后,栗宪庭为新的艺术现象定名并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推出了“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艺术流派。

张永和

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香港分会荣誉会员,非常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前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他曾荣获诸多奖项,至今为止出版发表8本书籍和专著。

编/朱莉
图/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