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视觉艺术节2014“多型演变:一次近距离观察”开幕 反思当下艺术教育现状

时间: 2014.10.20

2014年10月17日下午,由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深圳馆主办的新视觉艺术节2014“多型演变——一次近距离观察”在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展区开幕。此次展览由贺婧和栾志超共同策划,通过考察全国主要艺术院校毕业创作,以展览、研究、出版、论坛等形式呈现,并以此透析青年艺术创作生态背后的艺术教育机制,因此,“观察”和“反思”就成了本届新视觉艺术节的关键词。

当下,青年艺术是关注的热点,展览、评奖、博览会等层出不穷,每年各大美院的毕业展也是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新视觉艺术节”是2004年开创的呈现当年全国美术院校年轻毕业生创作状态的展览机制,对国内美院创作已有十年的持续关注。今年以“多型演变:一次近距离观察”为题,并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毕业创作“优选展”概念,而是在考察并呈现毕业创作的基础上,对当下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进行阶段性的观察与思考。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卢迎华在介绍本次展览时说到,在工作中发现仅仅呈现艺术家的一件或者几件作品没有办法帮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艺术家,这些在艺术学院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是在一个怎样的情境和上下文关系中开展创作实践的?这个问题在当下是十分有思辨性和必要性的。今年也是OCAT深圳馆从何香凝美术馆接手“新视觉艺术节”项目后的第二次展览。

为了此次展览的筹备,策划团队考察了北京、广州、杭州、重庆等地的十所美术院校的毕业展览,考察对象也突破造型艺术并延伸至艺术设计、新媒体、实验影像等领域。通过观察,策划团队发现当下艺术教育当中值得反思的一些问题:第一,目前“国、油、版、雕”的科系设置强调某一专业技能的训练而限制了对艺术本体的想象;第二,教育过程中习作课程和创作课程本末倒置;第三,对“展览”概念的缺失,展览不仅仅是将作品挂在展墙,而是营造一种观看的机制和语境,目前教育中缺少“自己的作品应该如何被观看”的意识;第四,缺失从“艺术学生”到“艺术家”过渡的专业训练;第五,艺术是淘汰率非常高的行业,而学院只是在教技法,却没有告诉学生将来面临一条怎样的道路。

带着这样的观察,展览也明确了展示艺术家的态度和立场,不以媒介(国、油、版、雕),而是以创作来定义自身;有独立的思考和创作能力,并从中不断深入完善自我的主体性;把每一件作品都当做是自我创作的构成,而非仅仅是课堂习作;有强烈的行业感和现实感;对展览和展示有明确的、清晰的认知。这些在现有教育机制下具有强烈自我创作意识的艺术家为撬动根植于建国初期“苏派”体系的“演变”方法提供了参考样本,这也是本次展览主题“多型演变”的含义与意义。

展览虽然以“观察”为题,却也将问题的思考与中国艺术教育相关的问题与历史叙事相贯穿,这也是“多型演变”的多重指向含义。展览展出大量文献资料,不仅呈现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一以贯之的整改历程,也呈现我们当下观察到的问题不仅是“当下的”,更是过去和未来的。为了深化展览的观察和反思,展览还举办“与学院相处:创作、体制、历史的场域”系列讲座,邀请学者讲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形成的历程,考察美术教育和政治、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希望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从而勾勒出这一体系的具体形态并对其做出当下、有效且具建设性的批判性反思。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

文/张文志
图/张文志
编/朱莉

策展人:
贺婧、栾志超

参展院校:
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参展艺术家:
陈镒晗、代墨、贾云萌、黎孟华、连培伟、刘影、绿野、聂慧翔、乔茜、随玲慧、温菲菲、温晓彤、吴佳儒、向晨、叶无忌、游华明、张丹燕、张文超、张小迪、周子鉴、卓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