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晚六点半,由中央美院建筑学院Textent学社主办的讲座“LATITUDES——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建筑与材料的设想”于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红椅子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英国威斯敏特大学建筑学院院长David Dernie教授。本次讲座将探讨气候变化与当代建筑学背景下的材料设想,以及互联网技术为气候变化以及设计服务的网络平台“LATITUDES"。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David Dernie首先介绍现代建筑的出现背景。迪拜塔作为目前世界最高建筑,完全采用现代建筑的手法——由纯玻璃建造的几何形外观。而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现代建筑类似于巨大的容器,遗留下来的强烈空虚感毫无现实意义。那么,在几何形建筑出现之前,建筑是什么样子的呢?
美索不达米亚时期,人们的意识还没有出现空间的观念。早期基督教建筑虽具有空间性的排列特征,但并非今天几何形衡量意义上的空间。当时人们借由人类活动如基督教会庆典仪式等建造新建筑,如意大利洞穴建筑(2000多年前,建筑师遵循哲学意味的光线交错感,构筑出象征希望与信仰的宗教式建筑),这种类型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之前。进入15、16世纪,建筑样式开始转变:几何学作为审视某城市的方式盛行,但仅是作为研究而非设计手法。直到18世纪末期,布雷设计的牛顿纪念堂标志着完全几何化设计、绝对化形态的理念开始运用于建筑样式。牛顿纪念堂是历史上第一个几何性、绝对性的可屏蔽外界环境的独立空间:白天建筑内部完全呈现黑夜的气氛,而夜间则相反。几何性的概念被改变,但我们仍不可将其归为今天现代意义上的几何。
David Dernie教授播放视频《美国现代主义的灭亡》将时间节点过渡到现代主义之后。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爱用体块的组合,并积极利用建筑的必然元素,如楼梯,创造出颇具感染力的空间。在大体块的处理上,常用玻璃幕墙,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墙面常倾斜一定角度或呈折线状。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完全源于他的逻辑。David认为,即使是几何形态,也应该注意与周遭环境的有机融合。而库哈斯的建筑完全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不具备任何深层次意义,但却以其独特的造型吸引观赏者的眼光。于是,迎合观者审美需要的奇形怪状的建筑开始泛滥。我们无法责怪这些建筑,因为这是人类本身兴趣爱好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文化的因素,不能归咎于建筑本身。
既然我们无法使用几何形来定义建筑空间,那么现代主义之后该如何自处?人性化、高度化的生活氛围决定着我们设计不同的外立面,在David看来,我们在这场所谓空间几何的游戏中就要走到尽头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水晶般的玻璃幕墙建筑外观逐渐充斥大城市的每个角落,具有穿透性的透视感被群众喜闻乐见。从本质上看来,这是“内向型”的自我思维方式使然。建筑师们运用各种各样的新型材料来模糊建筑的边界问题,这从哲学上讲是梦境的关联与现实的隔绝,好像在纷纷攘攘的都市中开辟一块净土。David表示不反对现在建筑师多痴迷于表达个人特色语言的建筑设计,也不在乎它是否为现代化建筑,但这种现象毫无意义。内向型思维已封闭达一个世纪之久,是一种社会趋向,我们无法改变。
建筑师如此,建筑专业的学生是不是也该致力于此呢?微软公司的总裁曾说“现在所面临的自然问题是前所未有的,且无法解决的”,人类无法预知未来甚至是2015年的气候变化。David调查世界不同纬度范围内的国家气候,发现全球变暖已是世界范围内的趋势,但“我们现在面临的巨大问题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在整个社会生态圈中,建筑仅占小小的一面,相对于政治、经济等对未来形势的贡献,建筑似乎不足为提。David提出,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亦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以往的建筑材料,建筑师们应注意避免能源消耗,尽量使用当地材料,注重细节性设计。
最后,David Dernie教授总结到,Latitude App 名为“纬度”,其实是更注重于对未来的设计,传播的不是科技,而是如何应对环境变化的理念——人人进步一小步,环境改善一大步。另外,全世界多个国家开始使用Latitude App分享平台,借此分享设计的理念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希望中国成为下一个!
文/郑丽君
图/全晶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