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年展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上海这座现代、开放的城市为母体,聚集最优秀的策展人和艺术家资源,展示多元并存、异彩纷呈的中国艺术格局,沟通中国与国际艺术交流对话的通道,探讨都市文化、当代艺术和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和坚持,上海双年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2014年11月22日,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正式开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座由发电工厂改造而成的当代艺术馆又一次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发生场。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邀请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出任总策展人,并以“社会工厂”为主题,聚焦“社会性生产”及“社会事实”两大话题,共有七十余位中外艺术家的一百余件作品参展,囊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声音等多种艺术类型,展览空间包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二、三层,展览将一直持续至2015年3月31日。
国际策展人视野下“年轻”的上海双年展
在上海双年展十八年的展览历程中,范迪安、邱志杰、李磊、高士明、张晴等国内知名策展人曾担任总策展人,他们立足中国文化现实,放眼国际,一步一步将上海双年展向国际化、现代化推进。本届双年展由来自柏林的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担任总策展人,这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首次由外籍策展人担任总策划,也是上海双年展在运营机制上进行的新尝试。安塞姆出生于1975年后,是一位有着丰富策展经验的国际策展人,曾经成功策划台北双年展、第七届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目前为柏林世界文化宫视觉艺术和电影部主任。包括安塞姆的整个策展人团队都是75后,这也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最年轻的策展执行团队。
上海双年展按以往经验是由展览学术委员会明确展览学术方向后再选择策展人,本届双年展是先确定策展人再讨论运作方案,学术委员会也给予了策展人更多的自由空间,安塞姆•弗兰克将双年展主题确定为“社会工厂”,他提到当代艺术是一面镜子,双年展也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重要的是能映射和提出一些值得关注、讨论的问题,以“社会工厂”为主题,旨在梳理社会工业化、社会化进程中当代艺术对于社会重塑的影响。安塞姆有着文学、电影的多元文化背景,本届双年展也富有文学性和哲思性,安塞姆介绍到本届双年展大致可以分为九个展览板块,其中“情感纪事”主要展示人类社会集体生产主观性的过程;“噪音与信号”主要展示音乐作品,讨论信号与噪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今社会组织形式的密切关系;“废除物种”探讨了人类社会之外的“社会性”,探究了环境危机问题,探寻了说书和神话与物种跨界之间的联系;“云理论”聚焦社会的感知、情绪和思想范畴,揭示社会的经济愈发依赖于控制各种病毒般疯传的现象。
在参展艺术家的选择方面,安塞姆侧重那些“新生代学者型艺术家”,展览云集了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 )、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卡洛斯•阿莫拉雷斯(Carlos Amorales)、哈伦•法洛基(Harun Farocki)等国外艺术家,以及赵延年、陈界仁、孙逊、胡柳、陈瀅如等中国艺术家。这77位参展艺术家共同的艺术哲学就是关注、介入、推动社会,并以生产性作为艺术的核心价值,且大多数是冉冉升起的青年艺术家,这也是以技术革新为己任的“社会工厂”所要着重推陈出新的。上海双年展办公室主任李旭也表示参展艺术家的年轻化是本届双年展的一大特点,他们也不希望每次展览都看到那些“老面孔”,展览关注的主题不仅是艺术家的市场价值,更应关注艺术家的独特艺术语言。
全面回顾现代化进程的上海双年展
本届上海双年展将主题定为“社会工厂”,以“社会”和“工厂”两个词汇作为脉络进行深度探讨,对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文化回顾,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在当下对未来的一种展望。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在展览新闻发布会上回顾了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文化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同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美术教育功不可没。
进入双年展展厅就是一件对整个展览起总领作用的声音装置作品,彼得•阿普灵格和温弗莱德•瑞希合作的作品《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钢琴演奏出不同音调的“实事求是”,并同步显示屏幕文字。毛泽东曾告诫党内要以“实事求是”区分对待客观事实与社会改革,1978年邓小平宣布实行改革开放时重新以此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是极为重要的,双年展以该作品作为整个展览的时间节点,对整个展览起到总领作用。正如策展人在策展前言中所说的,本届双年展回溯到1978年这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参照点,重新审视当下的社会进程,并以此探讨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在建构和重构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性与文学虚构之间存在何种关系;随着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社会性的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性的生产是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原也表示本届双年展是一次在正确的时间、地点举办的双年展。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都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应该思考一些慢的改革,而不是飞速的变革。今年是上海双年展的第十八个年头,已经“成年”,也有必要在这个时间节点对双年展自身的社会性进行一次梳理,这样才能更牢固的扎根社会。同时,上海是中国最先进入现代化的城市,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展览场馆的前身就是一座工厂,在这个一个环境讨论“社会工厂”,回顾现代化,是恰到好处的。冯原还表示此次双年展策展理念、艺术家的国际化也带来了全球现代化文化的多样性面貌,这更加丰富多元地阐释了展览主题。
延续“城市馆”传统的上海双年展
本届上海双年展延续了上一届“城市馆”的概念,邀请朱晔担任城市馆策展人,并以“城市车间”作为城市馆的总主题,与“社会工厂”形成呼应,“城市”为代表的空间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社会工厂”的结构单元和有机构成。朱晔在展览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最直接、显性的体现,也是现代化讨论最多的话题,城市馆展览将城市作为一个综合体,通过空间方式探讨城市空间演变后的文化推动力量,进一步拉近艺术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在回应中国城市化进程现实的同时,也积极地建构与城市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个体、艺术家、品牌、作品、空间的相互粘性。
在展陈方式上,将延续上一届策展人邱志杰的策划思路,选择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展示,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城市车间”展览将分别于2014年12月12日在上海新天地,2014年12月19日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2015年1月17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5年1月24日在静安嘉里中心依次展出。
完成国际化并迈向新进程的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诞生于1996年,当年还叫做“上海美术双年展”,当年的创办元老方增先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为具有先锋性、创新性的艺术创作搭建平台,十八年来,上海双年展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交流对话的平台,更是让当代艺术走入公众视野。本届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也是上海双年展的成年礼,回首这十八年,上海双年展办公室主任李旭感概良多,他坦言,经过十八年的努力,上海双年展国际化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应该是摆脱国际双年展的模式,因为目前很多国际双年展已经陷入一种僵化、陈腐的模式,参展艺术家也大同小异,这是上海双年展需要竭力避免的。放眼现实,现在很多艺术博览会跟双年展竞争非常激烈,有的艺博会会做的比双年展更炫,李旭认为,上海双年展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应该靠“明星”来吸引观众眼球,而更应该推那些具有艺术潜力的新生代,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文/张文志
图/杨延远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