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冯法祀百年诞辰展 展示现实主义油画“开山”之途

时间: 2014.12.1

冯法祀先生之绘画,彼皆以急行军做法描绘前后方之动人场面,题材新颖,做法又深刻,而后者尤为重要,则失却最有价值之真实,将变为无意义。冯君能把握题材,写之极致,以绘画而论,可谓抗战中之珍贵收获也。

——徐悲鸿

2014年11月2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学院美术馆、宣传部、油画系以及离退休人员办公室联合协办的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开山途”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继今年六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艺为人生”回顾展之后的又一次学术回顾展。本次展览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50年代,这也是冯法祀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时段,“开山途”一语双关,一是展览开场进入观众视野的代表作《开山》,“途”强调过程,意指冯法祀开掘现实主义大山的实践过程,展览展出大量创作手稿,反映出冯法祀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过程美学。

冯法祀师承徐悲鸿,是我国卓越的现实主义油画家,在各个时期都留下脍炙人口的作品,在美术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本次展览策展人郭红梅博士说到冯法祀的现实主义是主题、语言特色鲜明,有着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中央美院造型学院院长马璐也提到冯法祀对徐悲鸿现实主义的继承,不仅是在技法上,更是在创作理念上,比如徐悲鸿强调“宁方勿圆”,冯法祀在色彩创作上是一笔一笔“摆”上去。在新闻发布上,王璜生馆长讲到此次展览重点展出的《捉虱子》并没有采用高大的英雄形象描绘,而是普通士兵在战壕歇息的生活场景,这是不一样的“抗战”角度,却更突显战争之艰难。王璜生还提到此次展览更多是从“美院”角度出发,重在历史细节的挖掘,重现经典作品的创作经过。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主持展览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范院长提到,此次展览不仅仅是冯法祀诞辰一百年的纪念活动,也是对学术经典、传统的再一次梳理,此次展览是“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百年诞辰展览系列”之一,中央美院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迎接辉煌的百年。常莎娜、侯一民、邓澍、周令钊等中央美术学院老先生也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在此次展览之际,冯法祀家属张云先、冯世光将55件(组)冯法祀油画、素描作品捐赠给中央美院永久收藏,这批作品极大丰富了学院美术馆对20世纪中国油画历史的序列收藏,范迪安院长向冯世光颁发了收藏证书。

整个展览分为三个部分,进入展厅即是第一部分,展出《开山》、《捉虱子》两幅油画的不同版本以及40余件创作手稿。《捉虱子》表现的是中国远征军在中缅边境抗击日本侵略的史实,《开山》则以大后方铁路建设为创作题材,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前线与后方”、“救亡与图存”两大时代主题,也代表了冯法祀4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特征。40年代,冯法祀随抗敌演剧队深入前线、后方慰问演出,演出之余创作了大量写生手稿,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开山》和《捉虱子》,这批作品体现了冯法祀快速作画,注重整体,不拘细节的“急行军”画法。冯法祀之子冯世光提到其中一些创作稿是冯法祀对着镜子以自己为模特完成创作的,冯法祀并未对他提及过这些,但根据画中模特身形可以判断是其父亲。

展览第二部分是冯法祀“风景写生”系列创作。1955年,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开班授课,41岁的冯法祀辞去系主任一职参加“马训班”,1957年“马训班”结束后,马克西莫夫带领部分学员进行全国旅行写生。展出的“风景写生”作品即是冯法祀在此期间的创作,这批作品不仅记录了冯法祀的写生足迹,更呈现了他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新的创作手法,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道路上新的探索。该部分很多作品是在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写生完成,与《开山》相比,同样的创作题材更反映出冯法祀在油画创作方面的日精月进。

展览第三部分“登高”展出的是冯法祀最后艺术生涯的几件未竟之作,其中有《苏州甪直古镇》系列以及首次展出的《远望泰山南天门》。冯法祀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活到老,画到老,临终前还手握画笔。冯法祀去世之后,冯世光特意在其手中放了三支油画笔,冯世光相信父亲在另一个世界也会继续他喜欢的油画创作。这批临终绝笔,一方面形象的体现出冯法祀一生勤勉,作画不缀,勇攀艺术高峰的品格;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更好的管窥冯法祀“艺为人生•人生为艺”的一生,并以此方式表达对冯法祀的追思之情。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1月8日。

文/张文志 
图/胡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