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捷克艺术家费德里科•迪亚兹个展“时代的焊饰”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捷克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担任策展人。
费德里科•迪亚兹(Federico Diaz)是拥有捷克及阿根廷血统的视觉活动家,生活与工作在布拉格。自上世纪90年代,他就用新媒体向我们透露难以用人类感官捉摸的自然环境里日常现实的非物质方面。迪亚兹的作品以算法生成的艺术和系统艺术为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他的作品能够以强烈的方式直接与观众沟通,并能够很好地遵循他的创意前提,也就是:艺术作品不一定需要由人手触摸而创造。他利用媒体和技术使得艺术可以成为社会变迁的催化剂。
本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次尝试将艺术家的正式个展设置在常规展厅之外的公共空间中,通过与艺术家的紧密沟通,呈现根据空间情况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并将更多的公众互动融入其中,拓展美术馆展览方式的新思路和新可能。
下午三时,新闻发布会于美术馆贵宾厅举办。美术馆学术部高高主持,捷克驻华大使馆大使利博尔•塞卡奇(Libor Secka),展览策展人、央美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艺术家费德里科•迪亚兹,捷克兹德涅克•斯科纳画廊负责人德涅克•斯科纳(Zdenek Sklenar)等出席了发布会。
策展人王春辰回忆大概三年前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捷克艺术家费德里科•迪亚兹,对其艺术产生了兴趣,这也是本次展览形成的初因。他强调,迪亚兹的展览是与“技术”相关的,如今社会发展出一种新的类型,就是把技术运用到实验艺术表现之中。这样具有实验性的、把新兴技术手段和材料、机器与艺术结合,进行探索表现的创作,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费德里科•迪亚兹谈到新技术与艺术应用的问题之时,例举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关于“透视技法”发明的例子,毫无疑问,透视学的发现对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如今人们对透视学在艺术中的运用已习以为常。此后,迪亚兹对本次展览的作品进行了诠释,他选择“三轮车”这个题材,是因为三轮车是将要被淘汰的交通工具——如今已然很少有人选择三轮车出行,而加入新技术的应用,把将要消逝的事物与新技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时代的焊饰”。
发布会结束后,开幕式于下午四时在美术馆一层大厅正式拉开帷幕。央美美术馆学术部高高女士主持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展览策展人王春辰,捷克驻华大使馆利博尔•塞卡奇,艺术家费德里科•迪亚兹,捷克兹德涅克•斯科纳画廊负责人德涅克•斯科纳(Zdenek Sklenar),斯柯达中国总裁韩麦安(Andreas Hafenann),舒迪安中国区CEO利博尔•塔波斯基(Libor Taborsky),捷信中国政府事务部负责人克里斯蒂娜•派丽科诺娃(Kristyna Pelikanova)等。
捷克驻华大使馆大使利博尔•塞卡奇首先发表致辞。他对捷克艺术家能在央美美术馆举办个展表示感谢,在他看来,迪亚兹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更是一名艺术发明者,他许多艺术形式都是极为新颖的。
央美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对观众参与展览开幕表示诚挚感谢,并对艺术家迪亚兹报以极高的评价。他说道,“迪亚兹先生来自捷克首都布拉达,身处于欧洲文化交汇之处,他关注全球化大潮下每个个体的特质,并将这种深情的关怀与极为理性的科技思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带来美术馆大厅中这个出乎意料又颇有意义的作品。”
艺术家费德里科•迪亚兹本次带来的作品是围绕人力三轮车的技术劳动展开。他邀请技术工人在展览现场安装人力三轮车,同时用摄像机纪录工人的动作,通过他自己设计的软件系统,将现场工作转化为操作指令,而美术馆的五个壁龛墙面成为记录这项行动的巨大画布,自动化的绘图仪喷出传统水墨痕迹,由此永久记载短暂的行为。迪亚兹说,“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由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动作之装饰,可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最后一个图像,用它来了解一项即将失传的手艺、一种交通方式、甚至一个时代的象征,并将至转化为一种可以阅读和重构的图表。由此,这个被创造出来并呈现在这座美术馆墙壁上的图像,是这项劳动和这个时代装饰的唯一的、或许也是最后的记载。”
费德里科•迪亚兹的艺术项目是基于对于大众的观察。它借鉴了著名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开展的一项研究,即观察世界不同地方的个人在其社会圈子中的行动特征,并标示记录它们。提出的,在五洲四海的各个社会范围内观察个人行动特征并对其加以研究。迪亚兹认为,每一个空间都是由不同人的动作特性而共同创造的,是由个人日常生活行为的细微差别而组成的。我们都在自己的都市空间里行走、进餐、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打电话、购物、指出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但每个人的行动特征又是独一无二的,它取决于空间的特性。迪亚兹以不同项目逐渐构建出一个越来越大的具有微妙差别特征的数据库,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个数据库也许将成为我们了解在日趋全球化的世界中个人身份特性的至关重要的出发点。
正如策展人王春辰所说,本次展览展示的作品具有中国日常经验特征,同时又是中国社会关系的视觉对象,既具有机器美学的意味,又富有社会美学的关联。迪亚兹作为观察者,把超媒介的艺术应用发挥到了尽可能实现的程度,在北京的现场演绎出一场巨大的视觉痕迹运动。它建构的是一种新的机器美学,是扩大艺术视知觉的当代表现。这种体能的反映又正是全球化的思想交融过程,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刺激并推动机器美学的发展同样是一个时代新课题。机器之美随着迪亚兹个展的开展,必然会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也成为我们继续讨论艺术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挑战。
文/林佳斌
图/全晶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