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借笔墨以“陶泳”:杜小同作品观摩展亮相正观美术馆

时间: 2014.12.16

“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2014年12月14日下午,由正观美术馆主办、北京韶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的“陶泳——2014杜小同作品观摩展”于北京正观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刘庆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进安,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及“柒舍雅集”的艺术家秦修平等嘉宾悉数出席并参加开幕式。本次展览是艺术家杜小同首个个展,是其近几年艺术探索的集中体现。展览命名为“观摩展”,杜小同谦虚的表示,意图用这样的方式达到自我审视与交流批评的目的。

“静、境、净”的自然之景

展览主题“陶泳”一词出自石涛语录,清代石涛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自古文人骚客皆挥洒笔墨以抒胸中情怀,由此可见,“陶泳”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极为自由、惬意和升华的心态——以心写画、以画乐心的典型文人精神。杜小同表示,本次主题的设置,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水墨的理解,也暗合了其作品中的经常出现的题材——游泳。而在杜小同的作品中,“游泳”呈现出的不是纯粹的运动形式,“那是一种表达自我性情的方式。”

纵观展厅,根据创作时间和风格为线索分为几个部分,共展出杜小同近年的部分代表作品及2014年新作50余幅。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还将其思考过程中的手稿展示出来,以供讨论。杜小同说,“这些构思,做的画面是一种情绪上的呈现,很直接,没有掩饰。”杜小同坦诚,其绘画创作更多是由构思直接开始,“在颜色上面不断地进行调整,也会呈现出水墨本身的通透性之感,保留水墨本身的语言和材质特性。”

在近几年的新作中,不难发现艺术家原本执着的人物形体逐渐变小,取而代之的是画面中大片的宽阔场景,凌厉的线条隐晦的藏身于广阔的统一之中,画面更为内敛,观众偶能从整片的灰色调中横空出现的几笔红色笔触看出一丝端倪。杜小同解释了自己风格的变化,“从07年开始我画了很多人体,当时对画面的表现欲望更强,重点在于对人体的重新构思。但后来我开始发觉这与传统的对应并不是很深,从内心来说,我还是向往传统的文化状态,我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与周围的环境需要有联系,需要在环境中赋予人物价值。中间也有很长时间的探索思考——人物如何和环境结合?和什么样的环境结合?尝试了很多传统的符号,最终还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真实的状态,也就是现在的面貌。”或者正是基础这种不断的尝试和思考,艺术家找到了一种内在的平衡,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唐勇力用三个同音字精辟简洁的概括了杜小同这种艺术绘画的特点:静、境、净。观杜小同作品,多数从自然之境出发,如大海,海边,远山,无不体现出自然世界的内在蠕动。“他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待艺术追求,而且找到了艺术表现的最根本形式。从绘画中寻找自己,寻找发展的方向。”唐勇力如是说。

传统当代化的融合之路

如今艺术界中国水墨的当代性问题一直极为热门。对于如何看待传统,杜小同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传统不是一个样式,传统是一种思维能力,如何在当代的语境当中挖掘传统文化中更有价值的内容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杜小同的绘画语言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流变的活水之中,并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在其作品中既可看到源自中国传统绘画中宋元文人笔下的水墨精神意气,又能探寻出西方表现主义之痕迹,这种自由主义的态度,让其作品空灵而不失内涵。刘进安评价道,“中国70后艺术家群体是当前艺术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以当代水墨为追求目标,目前正处于学术观点、艺术水准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准的阶段,这对于确立中国水墨绘画风格,形成当代水墨现状,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同不管是用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符合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趋势。”

正如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所说,在第一代50、60精英对现代水墨的突破性建构之上,杜小同以更加自由的前向姿态,迈出了“向传统立足更深,向西方伸手更远”的新步伐,他的中西桥接更像一种“化合”反应,正在拓展着传统进化的更大空间,寻找着“传统当代化”的更多答案,确立着中国画的某种“新常态”。

文、图/林佳斌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