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下午两点,“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专题研讨会第二节“教学传承”在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壁画系教授孙景波及中央美院造型学院院长马璐担任该场论坛学术主持。该场论坛的发言嘉宾主要是董希文先生的学生及目前学院油画主要教学骨干,主要讨论了当时历史文化条件下董希文的教学主张,也对目前学院教学提出诸多思考意见。
董希文主持“董希文工作室”教学时,孙景波正在中央美院附中学习,他回忆当年“董希文工作室”对其是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的,也经常前往观摩学习,并立志要报考成为董希文的学生。后来美院“关停整改”才前往云南美协工作,但在云南认识了董希文弟子姚钟华,后经引见拜访过董先生,也算间接受到董希文艺术影响。
常沙娜本应该是在论坛第一节发言的,由于论坛讨论异常热烈才受邀在第二场发言,她结合自己与董希文夫妇的生活交集及父亲常书鸿的回忆讲述了董希文在敦煌的学习情况。董希文与张林英1944年前往敦煌临摹壁画,在常书鸿的记忆里,董希文夫妇是他的左膀右臂,也对他临摹的壁画给予极高评价:“对原画精髓的理解很不一样”。常沙娜对敦煌艺术也有极为系统的研究,在她看来,董希文对敦煌壁画的临摹是掌握了气韵的,呈现出敦煌壁画魏晋、唐两种不同风格,并称董希文是绘画界的“民族英雄”。
论坛讨论嘉宾回忆了董希文当年的教学思想主张,也追忆了他在后来各种政治运动中遭受的苦难,认为董希文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悲剧的。潘世勋提到董希文在教学上主张“顺水推舟”,因此他的学生都颇具积极性和创新性,在具体教学上也不拘泥于技法的传授,更在于艺术创作方面的领域,因此后来三画室学生的艺术道路也都不尽相同。董希文的这种主张也是很多“坏学生”组织“小沙龙”的原因之一,这还一度被批为资产阶级方向的教学。姚钟华回忆起董希文当年的教学还记忆犹新,比如董先生在作画时强调主观的肯定,强调要处理果断,强调富有情绪化的笔触。袁运生认为他目前在教学上的一些主张、想法其实还是董希文教学思路的延续。
历史题材是董希文的重要表现题材,姚钟华提到董希文政治题材绘画也是结合了自己经验的真心流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常态文化需求,同时他的《哈萨克牧羊女》等作品也具有强烈的写意装饰性。潘世勋肯定了董希文“研习乔托以前,塞尚以后的造型概念和语言形态”主张,并提出他的历史画是正视历史的严肃描绘,比如《红军过草地》就反对一些过于乐观的描绘,真实表现红军面对困难的精神神态。费正结合自己追随董希文学习的经历认为董希文的贡献在于他拉近了油画这种外来绘画与民间艺术的距离。这也是袁运生提到的董希文提出油画中国风的文化缘起。
谈及目前学院教学时,潘世勋提到学院之所以为学院,是因为有一群有自己艺术教育理想的教育者,能吸引学生学习,并将这种传统传承下去。因此,刘秉江对目前中央美院油画系一、二、三工作室的划分方式提出异议,相比现在“三工作室”的称呼,他更喜欢“董希文工作室”,这种称呼更具有风格指向性,也更有传统梳理、传承的概念。李秀实赞同这一观点,提倡这种更具符号化的复名,认为这也与文化品牌建设思想一脉相承。对于此次“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刘秉江评价这是一次学术分量十足的展览,他也批判了当下各种形形色色的“学术展”现象,至于什么是学术性?他认为首先要有开创性、思考性。
文/张文志
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