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人机合体” 新美学——“另存为:缪晓春个展”开幕

时间: 2015.3.13

3月12日下午3点,缪晓春新年第二个展览“另存为”在北京白盒子艺术馆开幕。展览由王春辰策划,展出艺术家自2010年至今新创作的11件绘画作品。

当观众走进展厅首先看见的是8米X 8米的巨幅绘画《公敌》。对古典艺术史熟悉的人,能轻易从这些绘画中看到伦勃朗的《参孙被弄瞎眼睛》、卡拉瓦乔的《纸牌作弊老手》、勃鲁盖尔的《盲人的寓言》等等古典油画的影子。缪晓春巧妙地把自己的语言通入到这些经典油画中,门徒变成了切-格瓦拉的部队,机器狗替代了原来的看门狗,盲人的拐杖变成了电脑……这些奇妙的转换,让古典油画的意义得到了当代的诠释。缪晓春说,“古代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将来。其实如果从更遥远的时间,比如一万年之后,回头看现在,古典与当代其实不太遥远,都处在一条时间线上,相差不远。”

缪晓春多年间在面对数字软件、数字技术的创作中,发现了另一种构成绘画的方式,策展人王春辰将其定义为“算法绘画”,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它是指一种在计算机进行各种图形、建模、运算、编辑等等程序,然后生成三维的矢量图像,再用刻字机将其刻出来,转贴到画布上去,最后辅助手工描绘的绘画。可以说,这是一种关于绘画的全新的命名,是数字技术以来关于绘画变革的一次进展,他的意义不局限于绘画的自我构成获得解放和突破,而是将人脑与计算机的强大运算功能相结合,其哲学意义是开启了人机合作的时代,其绘画意义是绘画的方式被无限的放大、倍增,其视觉意义是让我们看到了无法看到的世界。

从2010年开始,缪晓春开始思考如何在他的绘画中利用矢量线创作。缪晓春在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这种“算法绘画”的创作方式,首先在三维软件里把人物姿势摆好,然后用变形的方式将人物变成晶格状,把晶格状的外轮廓渲成矢量线, 之后用刻字机刻在刻字纸上,接着通过刻字纸转移到画布上,揭开刻字纸然后作画。用矢量线界定形体的边界、色彩的边界和明暗的边界,内部可以随意涂抹色彩,从而形成不同类型风格的绘画。艺术家迷恋这种硬边。电脑计算出来的结构和前后关系又是另外一种美感,同时也是一种经验。这是艺术家的主观选择和电脑的超级运算合计出来的新美感。

王春辰认为,缪晓春的“算法绘画”是他艺术创作线索的一脉相承的延展,更多的艺术家使用算法绘画,将会使这样的算法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比如抽象绘画,输入多种数据,可能任意地构想各种的抽象类型;输入水墨元素和各种笔法,可能产生预料不及的水墨构成和构型。目前,3D打印可视为是计算机算法功能在立体制造上的表现,至于计算机与国际象棋大师对弈早已进行了多年。目前,算法绘画仅仅是开端,缪晓春做出了和他的艺术思维一以贯之的延伸,使得他的艺术形成一个链条,甚至也可以预测他继续延伸会创作算法打印的,也即3D打印雕塑。当然,所有这一切的人机结合,其前提仍然是人脑,仍然是人的自主性起着决定作用,计算机下国际象棋,最终还逊色于人的智慧;而算法绘画的前提仍然是艺术家的绘画思维与观念的呈现,它不会自动生成绘画,但它可以成为艺术家的绘画语言与工具的一个组成,它与艺术家结合得越紧密,它越能够协助艺术家实现他任意的想象。

毕加索曾多次用色彩构成等现代艺术方法对委拉斯贵支等艺术大师的画作分解和重构,运用新的语言创作出新的绘画作品。缪晓春也运用电脑计算创造出新的语言。但是艺术家不会推广这种人机结合的语言,他认为立体主义没有主动推广,但是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霍克尼的摄影就是从立体主义出来,立体主义还对时装、建筑等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家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央美术学院摄影和数码艺术工作室的老师,在采访中他提到,他从来不会要求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不会给他们艺术上的建议,而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向,尊重自己的感觉。缪晓春动情地说,“将来能和比自己年轻20岁、30岁的人一起做展览会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缪晓春的作品创作周期为四至五年,每一次出场都带来质和量的震撼。正在上海阿拉里奥画廊展出的是“通道”风格的绘画,色彩比较艳丽;北京展出的主要是“晶格体变形”风格的绘画,色彩比较凝重,尺幅更大,接下来在南京还将举办一个以影像为主的展览。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

策展人:王春辰
出品人:孙永增
展览总监:刘晨雅、曹茂超  
策展助理:沈菲菲  
主办:白盒子艺术馆
展览时间:2015年3月12日—4月20日

文、图/陈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