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艺境群现“装”概念与唐冠华概念艺术“家园计划”亮相北京艺美基金会

时间: 2015.3.31

2015年3月28日下午,艺美基金会正式揭幕了由艺术家兼策展人金镇宅为艺境所策划的群展“装”,用这个主题集合了12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所表现或者包装的内容并非在现实中出现的难题或者被消耗的自我,他们所“装”的也许是隐藏的,深刻的,而他们的内涵将会因对他们作品的多元化解读而更加丰富。无论是理性中心的包装,社会政治的包装或者审美观赏上的包装,艺术家们所带来的作品都是启发观众思索的礼物,这也是由艺境出发对于生活空间中“装”不同含义阐释的意义之所在。展览将持续到6月7日结束。

李冰的作品《无题A5》以娱乐众生像的形式表现“昔日嘉宾,转眼皆谤”的嘲讽,又揭示了他对“这满眼荣华富贵,功成名就,如过眼云烟,如薄雾浓云,如梦幻泡影,终将散去,终究成空”的深思。李永庚的《处方》系列作品以布与线的划与补,阐述了填充之“装”,“缝补”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弥补过错或遇到伤害时自我救赎和疗治的途径,这样有着母性情怀的作品,给人以柔绵与温暖之感。

刘永康的作品《暮光》表现了现实中不易被查觉的结构性框架,而作为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期望自己接近边界,在暮光降临之时能看请现实。祁磊的作品《PIT》系列来自观看香港电影类型片获得的启示,通过对手和五官这类图像的绘画希望观众重新认知自己的身体,进而改变以往生活经验而认清真实的自己。

现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青年艺术家宋红权倾注浓厚情感以雕的方式刻入石头,使其《后石器时代—工具》情绪饱满并具有温度。日本艺术家若山真央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在读研究生,她以作品中常见的物质和风景却被周围的平面环境所切断或者掩盖的意象表达真实并现实地个人存在。

艺术家和独立撰稿人吴升知在作品《来自科尔马的传奇艺术家》中体现了“伪装”或者说“包装”的概念,将一幅朋友的油画伪装成一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共同呈现的文献、手稿、纪录片以及精致的装裱,向观众呈现了虚构的现实,艺术家意在测试:人们在欣赏或者评判作品时,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这种权利结构的影响?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艺术家伍伟在作品《红•方格》从对纸所能够承载的材性、样态和信息入手,通过对纸质材料的重构、编排与制作,为观者展示着对当今信息社会的反思,透射出一种新的想象空间,构建了一种新的连续性、可读性和可视性。

内蒙艺术家邬泽峰把物质上的服“装”和听觉上的音乐“装”进了他熟悉的绘画语言《琴键》与《衣服和人台》中。他认为平静的绘画呈现让他更能感觉到未知能量的存在,口语化的表达也让他在创作过程中表现更为鲜活。

姚朋的作品《什么WHAT》表达了对“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吗?”的诘问,而所谓的“真实”更像是心理层面的概念,在无数未经排演的戏剧化过程中,观众被动并且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所有的结论和论证它们的强有力证据,然而艺术家通过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切就是真实吗?”

张秋实用宣纸来进行“墨”的表述,光线的作品导致叠加的宣纸呈现出“浓淡干湿”的造型效果,《一纸云山》为观者提供了解读中国画的另一种途径。

韩国艺术家金镇宅以大型作品《它已经被消失但它将从未消失》(It has been disappeared but it will never disappeared)体现了他对于艺境与“装”的审美思考。

因在崂山进行自给自足生活实验而被媒体和网友广泛关注的概念艺术家唐冠华同时也成为受到艺美基金会推出的文化艺术资助扶持项目“艺美109”邀请呈现个展的第一位青年艺术家。展览从纪录家园计划如何探索和实施的小纪录片开始,探讨艺术家实施在青岛崂山森林中耗时长达6年体验从一个人至一个家庭如何独立自主解决建筑、能源、食品和日用品的制作,如何设想实现一种新的社会组成形式,定义“共识社区”的生活方式。唐冠华认为:观众的关注和不关注已经是在参与创作,并将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而媒体关注、互联网热议等等都可以看作是拓展创作材料的艺术尝试。该项目将在艺美公益基金会持续到4月26日结束。

文、图/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