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什么是媒体建筑”——2015北京国际媒体建筑峰会媒体见面会召开

时间: 2015.4.17

2015年4月15日,北京国际媒体建筑峰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是中国大陆首次举行的国际媒体建筑领域的高规格峰会,汇聚了国内外媒体建筑的先锋人物和探索者,他们带来媒体建筑的最新成果、动态和观念,并探讨了艺术与科技的协同创新模式,以推动建立跨领域、跨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与组织机制。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和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常志刚首先致辞,分别表达了中央美术学院对媒体建筑领域的关注与支持和简述了媒体建筑的行动计划。随后作为国际媒体建筑学会(MAI)创始人的M.Hank.Haeusler博士与Martin Tomitsch博士对国际媒体建筑协会的性质及主要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来自德国的建筑设计师Vita Jan Edler、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Dave Colangelo、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分别带来主题演讲。

上午活动结束之后,常志刚副院长、M.Hank.Haeusler博士、Martin Tomitsch博士、大峡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瑞及德国建筑设计师Vita Jan Edler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进行了本次峰会的媒体见面会。与会媒体的提问主要围绕媒体建筑的定义、媒体建筑与智慧城市及人类未来生活的关系及中央美术学院与媒体建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

常志刚说道:“关于媒体建筑,现在并没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定义。由MAI所给出的定义来看,媒体建筑是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集,并在其中生长出媒体化的景观设施和建筑构成。从三个方面来看媒体建筑,一是其有很强的媒体性,数字影像和建筑物的外部和内部表皮结合使建筑具有公共媒体和社会传播的属性。二是艺术属性,媒体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备公共艺术的观念,在公共的空间中产生艺术和正面的社会影响。艺术是其重要的特质,而不是技术的堆砌。三是跨界的性质,媒体建筑综合了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传播学、智能控制、交互媒体、视觉传达、公共艺术、节能与政府的公共管理等各种门类,需要各种学科的协同创新。”M.Hank.Haeusler补充到就媒体建筑对比灯光而言,灯光只是改变了气氛,而媒体建筑提供了多种方式,如文字、影像等来与人交流。Martin Tomitsch认为媒体建筑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在于如何使之与人产生互动。Vita Jan Edler说到建筑本身已经是一个媒体,由一砖一瓦演绎,活在公众的视野里。

常志刚说到媒体建筑既是跨领域、跨学科的,必会涉及到众多的产业。无论是在教育领域中还是具体的建筑项目中都会有很大改变。智慧城市将会有新的产业模式、新的生活方式,相应的LED、智能控制、交互设计等多个产业都会由于媒体建筑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张家瑞将厂家的研发与生产比喻为厨师提供菜品与调料,以提供材料与技术的支持。M.Hank.Haeusle提到学生与专业人士的重要性,而学院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志刚副院长强调了艺术在媒体建筑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来承办此次峰会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有着全面的视觉学科和丰富的资源,无疑是媒体建筑发展的沃土。他说到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成立的“媒体建筑工作室”立足突破原有的建筑教学框架,加入更多跨学科的新东西。“媒体建筑工作室”与“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进行合作,其中设计师、科学家、艺术家互相需要,互相理解,共同推动建筑成为一种社会影响。“媒体建筑工作室”后更名为“媒体建筑实验工作室”,外聘各个领域不同国家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教学,并得到“北京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支持。常志刚说到下一步则是打造媒体建筑的专门学科,并推动打造新的城市生活,从北京开始,建立夜景照明与公共信息发布平台相结合的、具备艺术性的、具有“智慧城市”风貌的北京夜景。

文/张弛
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