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定义智慧城市:2015北京国际媒体建筑峰会纪要(一)

时间: 2015.4.17

2015年4月15日下午一点半,北京国际媒体建筑峰会之板块“定义智慧城市”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继续进行,本场主持人为M.Hank.Haeusler。

M.Hank Haeusler:媒体建筑,君在何处? —— 智慧城市网络中媒体立面的未来方向

M.Hank Haeusler以澳大利亚及其相关的媒体建筑为切入点,探讨结合了LED技术、互联网络、智能控制的当今科技,如何更具系统性地运用于城市规划,提供人们更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他认为在媒体建筑领域中,各方面的“整合”极为迫切,人们应跳脱追求单一物件之科技进展的思维。当人们对设计的概念上升至体系性思维时,设计本身能够被更严肃地看待,亦是人类与科学完好结合的证明,是带有力量的一种思维。它与空间环境相联结,并被快速更新,一个提案由构想至完成,大约花费四五年。在科技大幅提升的同时,建筑与自然环境却不是孤立的,他强调当今亟需重新考虑它与生态体系的关系,将自然适切地安置于一座城市中,甚至是建筑体内。

当城市里的各种科技以多元方式结合并设计为一体,人们之间能够产生更密切的沟通,一如当两个人使用一种语言,在相同的语法体系里,才得以直面无阻交流。而在建筑体内的设计上,亦当如是,当讯息更便捷地被分享时,能够创造更好的公共资源,甚至提升知识,例如,公交车站设立了标示班车抵达时刻的LED灯,乘客亦可以下载APP,与智能手机相连,减少人们等车的时间。进一步地,当数码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地更加密切,即可以扩及至医疗、警消等领域,相互支持。

张国旗:创造与创新的新乐土——掌控数字化、照明及艺术之间的交互

荷兰Delft技术大学教授张国旗在报告中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艺术被评价的标准是动态或静态?是否取决于个别的文化、时间和地点?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以技术为艺术创作出更大的空间?同时,艺术如何提升技术之价值?他认为二者之特质形成微妙的互补或反差,当高科技公司的产品价值随时间而快速递减时,艺术作品反而历久弥新,如二者能取得新的交流,将能提升科技的内涵与价值。

以电子通讯的发展为例,五十年前人们在电话筒前大排长龙,只为了打一通电话,而近二十年来,迅速出现"BB Call""大哥大",甚至是智能型手机。如今一项产品结合了多种功能,几十年前却是分散在各个巨型机器中,或者,该功能根本不曾存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位消费者,所需要的、消费的是产品的“功能”,非巨型且不雅观的电器设备,产品“美感”之重要性及在此体现。同样地,LED灯作为照明工具,亦是过往利用蜡烛、媒油或传统灯泡的时代所无法想象。当半导体能够在未来继续降低成本,人们将可根据现在的技术,(包括调整LED灯光的亮度、彩度)更加精致化地应用,使之超越照明的功能,扩及至农业、畜牧业、娱乐业等。

Martin Tomitsch:从智慧城市到城市的应用软件:以设计思维推动媒体建筑发展

来自澳大利亚的Martin Tomitsch教授针对性地提出跨越个别物的基本功能之后,如何具体地将一套系统设计置于城市之中,他提出“环境智能”等概念,构想创造一个对于大小环境有所感知,可以针对个人需求而做出调整的软件,将能应用于居家、医院等层面。他认为这是有意义的,同样以公车站牌上的LED灯为例子,当人与人之间产生更多的连结,将能激发更多的社会行动与对话。设计思维即是在为每一座不同的城市提供因应其缺陷的解决方法,透过开发更多城市APP,使不可见(或不愿被看见)的角落逐渐变得可见,城市因而能够更为安全干净。

对于居住城市里的人们而言,娱乐是与工作并存的另一生活重心,新的技术亦在此创造出极大的可能,Martin Tomitsch以时下的酒吧、舞厅等场所为例,LED灯光被作为各式妆点空间或营造气氛的媒介,通常结合音乐、水池,利用夜晚人造灯光得以影响人之情绪的特性,制造出营业者希望带给消费者或放松或激昂的感受。他以《易经》中的阴阳两仪来比喻“智慧城市”与“城市APP”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推移、含纳,以完成彼此,形成圆满之道,即是二十一世纪的城市。

Karsten Ehling:媒体立面——艺术与关注的解决方案

德国学者Karsten Ehling聚焦媒体建筑的实际建设情形,以“媒体立面——艺术与关注的解决方案”一题,说明其团队如何定义空间、营造氛围、再建项目,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苏州体育中心、圣彼得堡等建筑体,近年建筑体上皆运用LED灯,面对公众场合的偌大平面,视觉本身如何被表达、如何在颜色、光线、文字、图案的设计中承载合宜的信息,皆成为设计者必须思考的新课题。

他认为在建筑中创造与技术的交互作用中,视觉信息的转化为其核心,在不同地方可以使用各种方式,结合设计者的巧思,同时考虑能源之应用。例如该团队曾经接洽过的一项方案中,试图将周遭环境作为建筑体的美感之延续,闪烁绿光与红光的圣诞树型建筑体,矗立于湖水边,当观者得以由多时间、多角度中,看见天空与水光之间丰富的折射变化。

本场讨论会中,学者们亦思及以上新技术的困境,期望未来有所突破。例如照明设计必须在建筑体完成之后,设计师对于放映影像的掌控权为时极短,一项兼具美感与实用的作品完成后,却可能因政治或商业因素而被改变。

文/陈雯柔
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