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下午三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迎来了本年度“国际艺术季”的第二场学术讲座:“易英:后抽象”,此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主持,主讲人为中央美术学院易英教授。易英老师通过理论阐述和作品评述相结合的方式,在梳理抽象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进一步阐明了“后抽象”的概念及其艺术发展状况。
“瓦萨里叙事”
为了更好地梳理抽象艺术的发展脉络,易英老师首先提出两种西方美术史的叙事模式:“瓦萨里叙事”和“格林伯格叙事”。其中,瓦萨里在其所著《大艺术家传》中,以乔托至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为例,分析了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情况。“瓦萨里叙事”的核心观点为:艺术史是进步的历史,或技术进步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不断相“匹配”的过程,是艺术写实和再现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这一观点,也类似于日后贡布里希在《视觉与错觉》中谈到的“视觉匹配”理论。
基于“瓦萨里叙事”,易英老师向观众展示了诸多文艺复兴至新古典主义的艺术作品。在这类艺术作品中都不难看出艺术家“匹配能力”的进步,尤其是到了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绘画作品中对人物、环境、空间的塑造都达到了不可超越的地步。与此同时,达盖尔技术的发明,摄影的诞生也使得艺术家原有的某些观看和创作方式被机器取代,如库尔贝在当时即已大量采用照片作为素材来进行绘画创作。而如上现象,在阿瑟•丹托看来也正预示着“瓦萨里叙事”的终结。
“格林伯格叙事”
新古典主义之后,随着印象派的产生,则进入格林伯格所称的“现代主义叙事”,即“格林伯格叙事”。“格林伯格叙事”是对古典艺术的承接,同时又面临着工业化这一全新时期和文明阶段,其在艺术上的显著标志为“形式主义”。易英老师指出,在格林伯格叙事中,艺术由绝对的真实走向绝对的视觉平面化,进而走向一种“绝对的抽象”。
理论阐释后,易英老师同样也结合具体艺术作品,对“格林伯格叙事”下的美术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其中涉及:19世纪,印象派、后印象派中对客观对象的“主观化”处理和自我表达;20世纪,野兽派加剧平面化处理,无明确主题和形象的处理方式,如毕加索在创作《亚维农少女》时已开始逐渐走向抽象;达达主义者的尝试,如杜尚借用摄影技术和视觉残像原理,绘制的《下楼梯的裸女》;直至美术史上明确意义上的“抽象艺术”: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德里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
那么当绘画发展到了极少主义,画面只剩下“空白”时,我们将何去何从?易英老师引用了阿瑟•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中的观点:在1964年,艺术家纽曼展出了空白画布之后,可以说实现了抽象艺术的“绝对完美”。而现代艺术在放弃纯粹视觉表达的同时,也进入了哲学表达层面,这也就意味着艺术的“死亡”。此外,丹托在另外一本书《艺术的终结之后》中又继续阐述,当格林伯格叙事也不再适用后,艺术史则进入了新阶段,即艺术“物品化”和物品“艺术化”时期。
肖恩•斯库利的抽象艺术
在梳理了两种艺术史模式后,易英老师把话题带入央美美术馆正在展出的肖恩•斯库利绘画展上,他认为斯库利的作品承接了极少主义,但更加复杂。
首先,斯库利的绘画作品不是单一图案的重复,而是不同色块、图像的重组和结合,在表达上形成了类似“组画”的语言。而这种“组画”的形式,在丹托对斯库利的评论文章中又有更为具体的阐释。其次,关于斯库利的装置作品,易英老师谈到:当绘画作品进入立体、多维的“物品”层面,随着作品尺幅、展出模式、空间等因素的改变,观众实际上进入了一个“剧场”,即观者必须进入展厅才能对作品的进行整体全面的体验,这也就是艺术批评中经常讨论的“剧场效应”。
“后抽象”(post-abstraction)
那么什么是后抽象阶段?这里所指的即当抽象艺术发展到了极少主义,如1964年纽曼展出空白画布;“格林伯格叙事”不再适用;阿瑟•丹托宣称“艺术死亡”之后的抽象艺术。易英老师指出抽象艺术作为一种创作方式并不会消失,但可能已不再具备早期抽象艺术的先锋性和革命性。
此外,易英老师提出两组概念:“后抽象的特点”和“当代抽象的三个基本条件”。其中“后抽象的特点”包括:一、艺术家普遍利用传统抽象艺术的资源,即从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德里安至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时期的艺术元素。二、“后抽象”艺术也与当今的艺术文化运动相结合,试图表达某种观点,但相较于波普艺术而言,其表达方式更为隐晦和曲折。
“当代抽象的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一、后抽象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感受力有关。二、后抽象有对文化属性的追求。三、后抽象寻求明确的意义。此外,后抽象阶段,艺术创作已不再有格林伯格所言的既定目的,艺术家往往利用综合材料和新策略进行创作,以试图改变人们对于以往抽象概念的认识,并在不断借鉴其他艺术思潮的同时,注重新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使用。
随后,易英老师对多位具有“后抽象”特性的艺术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例如西方艺术家:菲利普•塔夫、乔伊斯•佩扎托、约瑟夫•朱克、汉斯•哈同、彼得•哈利、戴维•里德、皮埃尔•苏拉热、安塞姆•基弗、格林•利冈、罗伯特•戈贝尔、米歇尔•布泰、阿伦•卡普罗等。以及中国艺术家:尚扬、苏新平、谭平、王易罡、李向明。
讲座尾声,易英老师还就中国抽象艺术、“抽象性”、抽象艺术理论等问题接受了观众的提问。
文/余娅
图/杨延远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