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阿瑟•丹托国际学术研讨会——艺术品:从物品到理论”(四)

时间: 2015.4.25

2015年4月23日下午两点,“阿瑟•丹托国际学术研讨会——艺术品:从物品到理论”第四场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分场的主题为“丹托艺术哲学与批评对中国艺术的意义”,本场讨论会主持人为中央美术学院宋晓霞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纽约大学研究生院、荣退教授Mary Wiseman、武汉纺织大学教授David Brubaker、丹托之女Ginger Danto先后发言并参与讨论。

作为本次阿瑟•丹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坛的最后一场,与会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视野出发把关注点落到了中国,旨在共同探讨丹托的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并以中国作为主体来叙述其理论对于中国艺术界的意义。

隋建国:从艺术家的角度谈“艺术终结”理论

作为一名艺术家,隋建国教授从自身的艺术实践出发,首先谈及了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他指出就世界范围而言,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并非是新鲜事物,仍是在权威下争取自由的过程,而这在西方其它地区早已有之。而在布里洛盒子之前,杜尚的“小便器”即已经有了“艺术终结”的前兆。另外,丹托在谈物的嬗变的问题时所提及的“物”的概念,对于雕塑家而言更值得思考。

此外,隋建国教授还谈到: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实际上给了艺术家们一个不是命令的命令,他告诉艺术家们“做你想做的”。但当我们接受“艺术终结”理论的时候,也应该要思考在西方哲学、美学与中国当代艺术快速合流的当下,当西方面对“艺术终结”之时,中国也必须面对吗? 面对这一疑问,隋建国教授强调对于某种理论的适用度,我们仍需要保持警惕。

Mary Wiseman:中国艺术的时代精神

中国艺术家在实践中创作、表达、干预了什么?通过阐释中国艺术家的具体作品,纽约大学研究生院Mary Wiseman教授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她指出,中西艺术的根本不同首先来源于对于人与天地关系的认知:在西方,人与天地相区别,上帝创造人类,人则是上帝精神的体现。而在中国,人与天地相融合,天人合一。

另外,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艺术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也不尽相同,例如1978年以前,依据毛泽东的文艺政策,艺术要为工农兵和人民服务。而在当前,中国当代艺术则开始更多地介入社会生活,反映和抗议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环境等问题。在谈到当今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时, Mary Wiseman具体展示了艾未未、张洹、徐冰、蔡国强等艺术家的多件作品,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了阐释。

David Brubaker:提供指引与展现问题

武汉纺织大学David Brubaker教授在发言中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阿瑟•丹托对于中国艺术的意义。首先丹托的理论为中国艺术“提供指引”:丹托的理论给予哲学一种目的,引导我们反思“艺术是什么”。而当一件 “物品”能被称为“艺术品”时,这在实际上也为诸如摄影、新媒体等各种艺术实验的存在找到了理由和方向。
  其次,丹托的理论也帮助中国艺术家提出了问题,即真实生活是什么?David Brubaker教授指出中国正处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中国艺术家要向世界展现自身的价值和独特思考,而丹托的理论则是具有前瞻性的,能够进一步打开中国艺术家的思路。

Ginger Danto:父亲与中国

本场分论坛最后发言人为丹托之女Ginger Danto,她谈及了自己对父亲的回忆,以及丹托与中国友人的交往活动。Ginger Danto指出在思想方面,阿瑟•丹托受中国哲学、诗歌的影响很深。而作为父亲,丹托还会认真阅读她所写的文章,并骄傲地与友人分享自己女儿在事业上所取得的些许成就。此外,丹托虽然并未来过中国,但却有很多中国好友,比如蒋彝(Chiang Yee),Ginger Danto表示丹托与中国友人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更好的认识了中国文化和思想。

四位嘉宾发言结束,在短暂的茶歇后论坛进入讨论环节。在场嘉宾还就中国宗教与艺术、艺术市场、中国艺术国际化等问题接受了现场观众提问。

文/余娅
图/杨延远、许帆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