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大都美术馆共同主办,批评家朱青生策划的“忘形——陈淑霞作品展”将于2015年5月23日下午4点,在北京大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个坐落在国子监大街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设计的现代美术馆将迎来新的一次展览盛事。
继今年4月份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此在——陈淑霞作品展”之后,陈淑霞又以“忘形”作为展览主题,将集中展示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创作的作品近100余幅。从“原色”“虚实两境”“山水间”到“忘形——超然物外”这几个段落,陈淑霞以其敏感的表达和独特的视角,把个人情怀映衬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近期的新作,通过一系列看上去“空洞无物”的画面,陈淑霞似是有意告别较早时期的创作方式,并试图走出一直以来不断坚持的形、色表达的规范。忽略“形形色色”的物象再现,转而沉浸在没有期许的“闲置”之下,做着无“意义”的证明。陈淑霞似乎是在完成着一幅幅前无作者的“中国画”,续写的画面中笔触在笔墨中生生的隐除,意欲将色彩搁置淡忘,直凭意趣成就了这样一批意料外的感官表白。
陈淑霞用无言的方式慢待这些无形的外相,以整个创作的过程覆盖了中心画面的营造,所面对的是大而不争的内心。在神往的意念世界里,接种着没有尺度的遐想,诗性表达的是熟知世界以外的,含混不清的幻象。只有停留在陈淑霞这批新作面前,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这番良苦用心,才会发现“忘形之路”原来是通往本真地带的必经之路。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6月28日。
“忘形之路”:陈淑霞
她长期的探索中,我们在画面中不再看到鲜明的对象,而是看到丰富的内心和天真的品质对世界、亲人,即人间百态的题解,画成的一枝枝貌似简单的花叶。陈淑霞的画并不是将外在的花叶移入画幅之中,而是花叶在画面中由她自己一笔落成之后,开始生长,笔笔相扣,色彩勾连,从而构成了色彩的诗意和绘画表达的生命状态。
——朱青生 《忘形─ 评陈淑霞的画》
陈淑霞享受着这样的过程,在她看来传统从来就不是僵硬坚固的,当代也从来不是荒诞不经的,而只有在自我的创作以及生命的体验过程中两者的意义才能被充分确知。陈淑霞也将自我的创作过程与自我生命的体验过程合二为一,创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不停地去创作。唯有如此,陈淑霞才能用自己的双手去摩挲历史,用自己的心灵去熔铸当代。唯有如此,作为观赏者的我们才能真正走进陈淑霞的作品,阅读到她的心灵,并跟随她的脉搏一起跳动。
——赵力《彼在为此在》
“此在”,是陈淑霞在对照过往之后的现实关照,纳入其中的“史料”带着岁月刻下的痕迹,“在场”的力量将时光收敛,疏散到远离尘嚣的平远地带,让自己处于身虽在而心已远的状态,这是陈淑霞作为艺术家的对于现实纠结的退避,或说是一头扎进空洞现实的悠然自得。
——刘庆和《“此在”的意味 ── 看陈淑霞的近作》
严格来说,陈淑霞作品中所流露的所谓“水墨性”,归根结底是一种来自东方传统的自然情思。她宁愿用某种偏于直觉的逸草般的笔触暗示对象的存在,让描绘止于辨认,并且贯穿一种绘画性于始终,因为在她看来,如果过度描绘,让物象质感成为观看主体,则这一质感就会阻碍审美的直接性,阻挡自由联想的生成。
── 杨小彦 《陈淑霞的艺术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她以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为想象对象,将艺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看上去平铺直叙,像是没有经过剪裁和提炼一样,犹如一泓清水,简约,但也很清澈,给人一种平淡、自然、直率的美感,不含有对现代城市日常生活进行否定的意味。
——冯博一《相隔两相望》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