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拍摄那些我能感觉到并且想要去拍摄的事物,调节一种快乐的生活形式,在早上自由的起床,去感受树、草地、水、天空或建筑、影响我们的人和事;以及去拍摄我们看到和一直能产生感觉的东西”。——卡拉汉
哈里•卡拉汉(HarryCallahan),作为一个摄影师是极为重要的,他的照片让很多人认为摄影的门槛太高了,但他又是属于那种我们比较陌生的摄影师,也许在“原作100”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之前,从中文渠道都很少能获取他的相关信息。2015年5月16日下午,位于草场地的希帕画廊推出由蔡萌策划的“表吾意•状物形:摄影大师哈里•卡拉汉原作展”,为公众带来了解这位摄影大师的渠道,重建对照片的认识,调整摄影观看的“金线”。
虽然现在是读图时代,也是人人拍摄的时代,原作对于认识一个摄影师还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卡拉汉,如果只是通过一些评论文字和印刷品或电子图像,是很难理解他在西方现代摄影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像。策展人蔡萌讲到,听古典音乐可以训练耳朵的敏感,欣赏摄影则是对眼睛的训练,也建议年轻摄影人增加观看摄影原作的经验,此次展出作品称的上是“美术馆级”,也希望带给年轻摄影师启示。
卡拉汉是一个单纯、静谧的摄影师,他的作品也少有宏大叙事,少有精彩情节,基本是他日常生活的描述,或是自然与城市风景,或是其妻子和女人,因此他的作品也充满着浓郁的个人温情。策展人蔡萌评论他是一个含蓄、内敛的摄影师。摄影家付羽在展览导览时讲到卡拉汉的一生是很平淡,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可以述说,同样,他的摄影也是平淡的,背后也没有故事,看似乏味,在他安稳的生活角落,安静优雅的拍摄日常瞬间,却是一种最照片的照片。在付羽看来,卡拉汉的照片恰恰是那种典型的具备了摄影(美学)特点,专为人们提供摄影审美、明确一种“照样子”而服务的“照片”。摄影教父萨考夫斯基曾经这样评价卡拉汉:“在二十世纪所有著名摄影师中,哈里•卡拉汉当然是最酷的一位。他对工作的态度是冷静的。他的照片没有用痛苦或野蛮的权力来威慑我们,没有用地中海的热情来扫荡我们,也没有用甜言蜜语来迷惑我们。他们仅仅存在于单纯又精致的艺术作品中。” 恰恰是这种近乎达到摄影表达极限的“单纯的精致”,以及终其一生的摄影探索与实验,使卡拉汉在西方摄影艺术领域拥有极高成就。
此次展览展出照片三十一张,是收藏家靳宏伟先生从卡拉汉的遗产执行人——美国纽约佩斯画廊的老板皮特•麦吉尔(Peter MacGill)处,花重金购得,而余下的部分则被加拿大的一家美术馆全部购藏。在皮特手上的这批原作,曾于2013年在德国堤坝门美术馆集中展出。这批作品由卡拉汉生前亲手制作,且很多都是由底片直接印相,所以大都尺幅很小。在漫长的时间里,他们被小心翼翼的锁在卡拉汉家的一个抽屉里,几乎密不示人,因此很多还未公开出版。在这批单纯的摄影图像中,摄影师用充满张力的摄影语言展开对物象最得体的表述,充满着强度、锐度与活性的精彩细节,神秘、优雅地呈现着一个艺术天才的“心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6月28日。
卡拉汉简介:
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1912-1999)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美国摄影大师。1912年出生于底特律;1938年开始将摄影当成爱好,深受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和斯泰肯(EdwardSteichen)作品的影响;1941年在参加了安塞尔•亚当斯的工作坊之后,他开始认识到这种媒介的潜力;于是,自学成才。1945年卡拉汉在纽约花了六个月的时间专注于他新选择的职业;第二年,莫霍利•纳吉(LaszloMoholy-Nagy)任命他为芝加哥设计学院的摄影教员。可以说,安塞尔•亚当斯和莫霍利•纳吉(LaszloMoholy-Nagy)这两位大师直接影响了他早期的发展。
作为一名在摄影教育系统中成名的摄影大师,卡拉汉曾先后在芝加哥设计学院和罗德岛设计学院任职。1961年他与希斯金德(Aaron Siskind)一同创办了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摄影专业,作为一名专职教授,他一直工作到1976年。
卡拉汉的照片题材主要围绕其妻子埃莉诺、女儿芭芭拉,和一些自然与城市风景题材为主,晚年致力于彩色摄影(染料转染法彩色摄影)实验。被誉为“影像炼金术”摄影家。
在1946年至1997年间,他曾参与了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的至少38场展览。1978年,卡拉汉同理查德•迪本科恩(Richard Diebenkorn)一起代表美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他也是第一位参加该双年展的摄影师。
文/张文志
图/张文志、希帕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