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从黄宾虹到崔振宽——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与历史意义”研讨会纪要

时间: 2015.5.24

2015年5月23日上午十点,“苍山无言——崔振宽画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画学会主办,由陕西国画院、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承办。学术主持为著名艺评家刘骁纯、范迪安先生,策展人由著名艺评家王林和著名学者王鲁湘担任。艺术家作品集中于美术馆1号圆厅和6、8、9号展厅展出,为本年度中国美术馆为在世艺术家所举办的最大规模个人作品展。

开幕式当日下午一点半,主办方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艺评家、理论家、美术史学者举办展览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主题为“从黄宾虹到崔振宽——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与历史意义”,上半场由刘晓纯先生主持,下半场由策展人王林主持,出席嘉宾包括:刘骁纯、王林、张晓凌、皮道坚、程征、鲁虹、殷双喜、尚辉、杭春晓、徐虹、刘曦林、郑工、夏硕琦、赵力忠、王端廷、杨卫、李一、申少君、赵权利、张立柱、邢庆仁等。

刘骁纯:“黄崔系统”

刘骁纯先生在为崔振宽先生最新出版的《崔振宽画集》七卷本作总序时,发表了题为《崔振宽与黄崔系统》的文章,此文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刘骁纯先生认为当前中国所探讨的艺术现代化和当代性的方式是非常多元的,因此只能把崔振宽放在一个系统里来讨论,即“黄崔系统”。刘骁纯先生指出,崔振宽先生对黄宾虹的“五笔七墨”做了很深的研究、思考、尝试和不断的探索,并在学黄宾虹的众多学习者中是独树一帜的。除此之外,崔振宽先生还沿着黄宾虹已经打开的艺术道路继续向现代化转型。 

张晓凌:中国精神与风格

张晓凌先生在发言中提及,崔振宽先生的艺术具有独特的中国精神和风格,崔先生的作品比较准确地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风格这个概念,其中透出的风貌既是中国气魄,也是中国风格。崔振宽先生也真正的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并把中国当代艺术推向世界,并且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殷双喜:中国画的本源

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从崔振宽与黄宾虹的师承关系谈起,他指出崔振宽师从黄宾虹是毫无疑问的,崔先生通过学习黄宾虹开始继而又进入了中国绘画的新历史。而黄宾虹在中国画领域是一个集大成者,是中国画在世纪之交转换时的一个守望者。崔振宽先生跟着黄宾虹先生走到中国画的宝库和本源,但崔先生学的却又不是单纯的技法,而是对中国画根本的理解。

皮道坚:焦墨山水之苍莽

皮道坚先生作为本次画册撰文者之一,主要梳理了崔振宽先生自1993至2009 年以来的焦墨画研究。皮道坚先生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崔振宽先生已经基本确立了他的焦墨山水在中国山水画笔墨系统中的意义。并更鲜明而有效的使山水画中的骨法用笔具有了相对纯粹的抽象性。其山水的总体意象非但没有因为笔墨意趣的凸显而缩小,反而使得笔墨本身的独立性,山水的苍莽气象赫然显现。

安远远:时代的态度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女士在发言中谈及,崔振宽先生从中国传统走来,从黄宾虹走来,无论是写生还是对传统的研习都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另外,崔振宽先生的作品中苍茫的寒凉的心态,一直是中国寒林高士类型文人的精神追求,而这一艺术风格也正是崔振宽先生对于自己所处时代和历史的一种态度。

鲁虹:现代性的抽象与纯粹

鲁虹老师在发言中主要关注了崔振宽先生具有抽象形式的绘画作品,他认为崔先生的作品比黄宾虹先生的作品的图式更有当代感和自身创新,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笔墨表现方式。尤其是90年代之后,崔振宽先生把绘画对象的结构依附于笔墨,笔墨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纯粹,并在传统的表现方式和来自于现实的表现结构之间找到一个连接点,创造了具有个人特点的笔墨方式。

郎绍君:北方文化之苍莽

崔振宽先生来自陕西,郎绍君先生因此指出崔先生的艺术创作与关陕自然景物的涵育有密切关系,又继而梳理了中国画的南北状况与关系。郎绍君先生谈到,中国山水画,自南宋以来,无论南宗北宗,都以南方山水为对象,北方特别是有着丰富文化积淀的西北景观,极少进入山水画家的眼界。而20世纪以来,这一种状况被“长安画派”打破,但长安画派有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其关注点不在开掘充满历史苍桑的地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陕西画家超越了前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山水画与人物画,崔振宽是山水画的突出代表之一。

王林: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策展人王林先生在发言中从“古典”和“现代”的两个角度对崔振宽先生的艺术进行讨论。他认为,崔振宽先生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焦墨作品,正是黄宾虹所提示的某种解析性,是走向一种极致化的结构。而这也是古典和现代,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区别。崔先生对画面中空间的处理并不完全忠实于现实的场景,而是注重绘画本身的一种层次性的空间。这种空间是在重新探索笔墨中的现实感和个人性问题,是现代人精神的一种诉求,是个体生命的一种需要。

(研讨会内容有所删节与整理)

文/余娅
图/杨延远、许帆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