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忘其“形”而得其“意”:陈淑霞作品展在大都美术馆开展

时间: 2015.5.25

2015年5月23日下午4:00, 坐落于北京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国子监街的大都美术馆正式迎来了“忘形——陈淑霞作品展”的揭幕。该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大都美术馆共同主办,由批评家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担任策展人,从“原色”“虚实两境”“山水间”到“忘形——超然物外”这几个段落,集中展示了陈淑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创作的作品近100余幅,从中清晰可见艺术家于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化表达与独特的视角。开幕现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等多位嘉宾到场参观点评。展览将持续到2015年6月28日结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大都美术馆副馆长张祖英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谈起,与陈淑霞的相识已经三十余年,他在陈淑霞1991年第一次携作品参加全国首届油画展时就参与了评选,当时的作品目前在大都美术馆收藏。张副馆长在谈到陈淑霞的创作表示,她不仅仅勤奋,同时还是位思考和探索型的画家,不同于固步自封于某些意象和语言的艺术家,她的努力也实为难能可贵。“得意忘形”实则得其“意”而忘其“形”,“意”为主观而“形”为客观,陈淑霞的画削弱了“形”的具体描写,而突出了她对于意境的表达和意象的探索,自成一格别具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教授在谈到本次展览陈淑霞新作的观感时表示,陈淑霞内在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对待艺术的理想一直贯穿始终,在艺术语言和材料运用上面有了进一步的探讨,主要是把油画材料和中国绘画的意境进行了对接,她新作中如宋元山水的意境,如董源画作中的山形这样的符号让人感觉亲切,所以这些新作不纯粹是油画的感觉而是有很多材料的意味深长。她探索出中西绘画的结合点,回到中国绘画的意境,这样的探索事实是比较艰辛的,因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大量地被题材和主题所制约,所以在语言的表达方面受到造型的局限,一旦把描述重大活动和英雄人物的主题淡化,创作就回到了文人画自我表达的心境,也相对更加自由。

艺术家刘庆和在谈到他对陈淑霞的创作发展变化的感受时表示,陈淑霞一直按照自己的思考来定位和调整方向,规避了外界所谓“当代性”易引人躁动的干扰,秉承并保持着艺术家的朴素本真。表面上她似乎丢掉了很多所谓主流的大家认为很重要的东西,而事实上陈淑霞对于艺术的追求是现在浮躁计较的社会中最难得可贵的品质。

艺术家陈淑霞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谈到,本次展陈是按照她的创作心态来进行划分,从最早的“原色”到“虚实两境”,她的作品一直介于“虚”与“实”,“有形”和“无形”之间,即使于“虚”也应遵循着她的创作思路感染到观者;及至“山水间”的创作,她希望是用油画的方式跟中国传统的写意产生关系,再到最近期的“忘形——超然物外”,她希望通过尝试能够更加靠近中国传统,通过中国特色的纸与绢,古画的色彩与质感,借鉴传统的语言方式表达新的意境,用油画的方式呈现出与中国画不同的视觉体验。

在主展厅引得最多观者注目的是陈淑霞的近期新作,通过一系列看上去“空洞无物”的画面,陈淑霞似是有意告别较早时期的创作方式,并试图走出一直以来不断坚持的形、色表达的规范。忽略“形形色色”的物象再现,转而沉浸在没有期许的“闲置”之下,做着无“意义”的证明。陈淑霞似乎是在完成着一幅幅前无作者的“中国画”,续写的画面中笔触在笔墨中生生的隐除,意欲将色彩搁置淡忘,直凭意趣成就了这样一批意料外的感官表白。

陈淑霞用无言的方式慢待这些无形的外相,以整个创作的过程覆盖了中心画面的营造,所面对的是大而不争的内心。在神往的意念世界里,接种着没有尺度的遐想,诗性表达的是熟知世界以外的,含混不清的幻象。只有停留在陈淑霞这批新作面前,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这番良苦用心,才会发现“忘形之路”原来是通往本真地带的必经之路。

“忘形之路”:陈淑霞

她长期的探索中,我们在画面中不再看到鲜明的对象,而是看到丰富的内心和天真的品质对世界、亲人,即人间百态的题解,画成的一枝枝貌似简单的花叶。陈淑霞的画并不是将外在的花叶移入画幅之中,而是花叶在画面中由她自己一笔落成之后,开始生长,笔笔相扣,色彩勾连,从而构成了色彩的诗意和绘画表达的生命状态。

——朱青生 《忘形─ 评陈淑霞的画》

陈淑霞享受着这样的过程,在她看来传统从来就不是僵硬坚固的,当代也从来不是荒诞不经的,而只有在自我的创作以及生命的体验过程中两者的意义才能被充分确知。陈淑霞也将自我的创作过程与自我生命的体验过程合二为一,创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不停地去创作。唯有如此,陈淑霞才能用自己的双手去摩挲历史,用自己的心灵去熔铸当代。唯有如此,作为观赏者的我们才能真正走进陈淑霞的作品,阅读到她的心灵,并跟随她的脉搏一起跳动。

——赵力《彼在为此在》

“此在”,是陈淑霞在对照过往之后的现实关照,纳入其中的“史料”带着岁月刻下的痕迹,“在场”的力量将时光收敛,疏散到远离尘嚣的平远地带,让自己处于身虽在而心已远的状态,这是陈淑霞作为艺术家的对于现实纠结的退避,或说是一头扎进空洞现实的悠然自得。

——刘庆和《“此在”的意味 ── 看陈淑霞的近作》

严格来说,陈淑霞作品中所流露的所谓“水墨性”,归根结底是一种来自东方传统的自然情思。她宁愿用某种偏于直觉的逸草般的笔触暗示对象的存在,让描绘止于辨认,并且贯穿一种绘画性于始终,因为在她看来,如果过度描绘,让物象质感成为观看主体,则这一质感就会阻碍审美的直接性,阻挡自由联想的生成。

── 杨小彦 《陈淑霞的艺术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她以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为想象对象,将艺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看上去平铺直叙,像是没有经过剪裁和提炼一样,犹如一泓清水,简约,但也很清澈,给人一种平淡、自然、直率的美感,不含有对现代城市日常生活进行否定的意味。

——冯博一《相隔两相望》

文/Sue 编撰
图/大都美术馆,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