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盒子•BOX”郑宏祥个展

时间: 2009.11.6

时间:2009年10月31日至2009年11月21日
空间:八大画廊•北京
城市:北京
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驱走了秋日仅存的温暖。位于798艺术区3818库的八大画廊似乎提早嗅到了冬日的气息,于10月31日推出的郑宏祥个展“盒子”,让我们从外至内一下子沉静下来。这位出生于80后的北方小伙子以青年一代少有的睿智思考和对待艺术冷静而严谨的态度感染了当今喧闹而琐碎的世界。

身为一个80后出生的人,在面对社会的时候,作为艺术家的郑宏祥有一种被关押一般的抑郁感,而这种关押的封闭性同时又是不完全的和矛盾的。说的简短一点,就是一种小范围之内的自由,我们被某些因素划定了一个界限,而这些因素则都是一些较为复杂的构建,既体制,因而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作为一系列作品的主题—“盒子”,关注的是人性与体制之间的关系。在创作元素上,艺术家选择了强烈的红色色块与单纯的灰色画面结合,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矛盾性,以这种矛盾性来突显作品的精神内核。

在郑宏祥《盒子》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一,每一幅画面下部都有红色的台子,像是悬浮空中的供表演和展示的高台;二,画面中所有的人物均没有脸,不是被面具罩住就是挡在盒子后面,或是套在盒子里面;三,文字(字母)与图像的结合;四,红色与灰色的搭配。

高台置于灰暗的空中,隐藏着飘忽不定、随时坠落的危险,而人又被面具和盒子蒙住脸,无法预知这种潜在的危险,作品隐喻着我们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艺术家将盒子与人的组合,看作是体制与人性关系的物化:“在我的作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诠释这种关系,一是关于庇护和限制间矛盾性的客观存在,二是关于盒子的‘进与出’问题在取舍上的主观意识。”盒子是私密的空间,象征着禁锢和封闭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对未知的期待。盒子上布满的密密麻麻的文字,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美国“概念艺术”的鼻祖约瑟夫•科苏斯于1965年创作的《一把和三把椅子》,以及法国艺术家劳伦•伽索的霓虹灯文字系列,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徐冰的作品。他们均讨论了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图像辅佐、补证了文字还是文字阐述了图像的含义;文字是否可以成为图像;图像能否替代文字。。。郑宏祥的作品同样试图混淆文字和图像相融抑或斗争的概念。

此外,艺术家对社会体制问题所透露出的冷峻态度可与“85新潮”时期,以王广义为代表的北方艺术群体进行对比,后者在创作中更多出现的是抽象化、宗教式的符号及对社会表层现象调侃所形成的“政治波普”。而郑宏祥多采用具象手法,画面跳跃的红色与深沉的灰色及画面所表现的深刻思考形成了鲜明反差。

“盒子”,可以说是在呵护下长大的我们在面对社会无情真相时的恐慌和自省。我们不清楚自己拥有什么,也不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不知道盒子究竟有多大,甚至不知道那个盒子是否真的存在。因此,在人性遭遇体制时,其矛盾性必会暴露出来,人性中有先天的对体制的抗拒性,而在抗拒的同时又在构建着体制,并对其依赖。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记者: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