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自然之景,内化于心:刘商英个展“空故纳万境”于中国美术馆启幕

时间: 2015.6.17

2015年6月16日下午,“空故纳万境——刘商英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正式启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本次展览策展人。展览主要展示了刘商英最近一次在西藏阿里地区现场创作的巨幅油画新作二十余幅。

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王少军教授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艺术家刘商英先后致辞发言。刘商英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此次个展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和在职领导、教师的大力支持与关注。作为前辈老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诸位前辈艺术家也列席了本次开幕式,包括钟涵先生、杜键先生、袁运生先生、戴士和先生、孙景波先生、苏高礼先生。作为教学同仁,中央美院油画系主任马路教授、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教授、中央美院基础部主任张路江教授、中央美院谢东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丁一林教授等嘉宾也出席了开幕式。

詹建俊先生作为艺术家刘商英的研究生导师,他在致辞中回忆了刘商英在求学时期的点滴状态,并对刘商英能抵抗恶劣环境,先后多次在西藏阿里对景写生的坚毅精神表示赞赏。詹建俊先生谈及,刘商英的这批作品“既是对景写生,又不是”。因为若没有艺术家在自然面前的真实感悟就不会有对画面的呈现,但所绘之物又绝非真实的自然物象,而是自然作用于心境的体验。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在大量图像生产的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是摆在老中青油画艺术家面前的首要问题。刘商英作为一位有理想、恒心、志气的艺术家,也在通过自身的努力作出新的探索。此外,范迪安院长还指出,每一位艺术家的性格、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的不同决定了艺术家道路的差异,刘商英的坚持则使他走向了一条寂寞的西藏之旅,而在西藏净化心灵的同时,刘商英也进一步感悟着艺术创作中原动的可能性。

开幕式尾声,艺术家刘商英在致辞中对策展人范迪安院长,以及一路以来受教过的美院先生们和所有关心支持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在随后接受艺讯网采访时,刘商英进一步谈及了他的创作感悟:阿里的对景创作实际上是在思考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面对自然时的生存状态。但是,在具体的创作中又必须摒除过多的复杂思考,才能真正的将对自然的感悟“内化于心”。

此外,开幕式同日下午四点半,本次“空故纳万境——刘商英个展”的学术研讨会于中国美术馆7层会议厅举行,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马路教授主持,策展人范迪安以及多位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等共二十多位嘉宾参与了研讨会。其中与会嘉宾还包括:钟涵、杜键、苏高礼、袁运生、孙景波、谢东明、张路江、邵亦杨、王端廷、王鲁湘、陈卫和、李磊等。

宏大与归零:自然之景、内化于心

自2011年以来他四次深入西藏阿里地区,并在2013、2014连续两年进行现场大尺幅绘画创作。阿里的现场绘画之于刘商英不仅是空间上的吸引,更是时态上的一致。他不再拘泥于绘画的语言形态或风格样式的考究,而投身于类似于身体力行的绘画苦行之中。这种苦行离开了社会空间系统性支配的环境,以往一些难以清晰而又顽固的意念似乎被一种强大的自主所冲破,甚至所有的知识经验都被遗忘,只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置身于可见的自然、声音和一些无形事物之中而成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就像刘商英自己谈到的“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我竭尽全力想找到和它的某种深切联系,我慢慢体验到一种节奏,一种虔诚,它使我从不安中逐渐平静下来。那时,绘画成为一种朴素的劳动,一种耕种,让我觉得踏实。”

策展人范迪安借用苏轼的诗句“空故纳万境”归纳了刘商英的艺术状态,认为他从具体的、情节性的叙事中超越了出来,但在精神追求上又具有“宏大”的特征,这是一种与传统的艺术社会学不同的社会学意涵。在大自然面前,他将自己的状态置于“归零”的境地,忘记已有的绘画规则与秩序,而专注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从内心走向作品的状态,以一种“空”与“无”的心境面向自然,面对画布,将眼前原始洪荒的自然和自我内心的博弈转换为画面上的“风景”迹象,进而重新思考当下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如塞尚所说的“在绘画中思考”,这种思考来自于刘商英的身体、感觉与狂野的自然连结起来的张力,并通过巨大的画幅、强烈的色彩、意图的形象、偶发的绘画事件等各类因素构成的视觉关系传递到画布的表现张力之上,生成了与大自然生命内在对应而又展现出绘画自身蓬勃生命力的“万境”。正像法国批评家罗贝尔•布贾德(Robert Pujade)所言:“刘商英不绘画风景,他在风景之内绘画”。

展览信息
策展人:范迪安
展览时间:2015-06-16 至 2015-06-25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
展览场地:中国美术馆3、7号展厅

文/余娅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