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毕业季丨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纪要(二)

时间: 2015.6.23

2015年6月18日上午九点,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正式启动。本届论坛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指导和全国艺术院校研创管理协作会的支持下,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承办。本次论坛旨在引导艺术创作聚焦时代主题、弘扬中国精神,创作出更多具备学术深度和文化高度的艺术作品,推动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论坛邀请了全国艺术院校领导、创作科研负责人和著名专家,围绕艺术创作的价值、方法、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艺术发展之路。大会发言结束后为分组讨论环节和代表发言环节,会议审议并通过《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共识》,并宣布审议通过下一届论坛承办单位为西安美术学院。

郭磊:北京舞蹈学院院长

北京舞蹈学院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整个办学理念当中逐步的完善,也在进一步明确提出来坚持高层次文化追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办学当中围绕着教学和创作相结合,在北京市和国家的以及国际的舞蹈赛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概300多项。最近北京舞蹈学院在推动社会教育,舞蹈主题教育领域与北京市13所小学签订了合作的协议。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中围绕这个理念北京舞蹈学院也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探索。在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当中紧紧和教学紧密结合,提出了编导专业和剧目创作教学,表演专业与舞台表演带动教学,教育舞蹈学专业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动教学,实践和传播专业以项目和设计带动教学,形成了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一体化的艺术教学创作体系,这些年来北京舞蹈学院按照这样的做法进行了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构建了学院的教学机制,表演、编导、教学、理论、设计、传播类的实践机制。

另外,通过这样一个机制的建立,北京舞蹈学院也设计了一系列实践创作平台,在学院创立了学院奖的舞蹈比赛,从2007年到舞蹈学院奖秉承艺术创新形象风格创办理念,至今学院共产生原创剧有300多个,包括论文200多篇,视频图片作品百余个。去年在校庆60年这个活动当中,北京舞蹈学院按照教学创作紧密结合,创作实践存在教学当中这样的一个方法产生所产生出来的作品,去年一年我们原创80多台,演出了150多场,可想而知创作力度是巨大的。最近按照北京市的要求我们在做一个四校联盟的创作项目,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协同创作了一个中华赋大型舞剧。学院这些年还围绕综合素养,综合人才的培养在不断深刻教育教学的改革,包括课程的改革和调整。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杭间代表国美院长发言,他谈到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指导下,上一届的论坛初建了高等艺术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并且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主旨和精神。作为本届主办院校的中央美术学院提出了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创作价值、方法,路径这个主题是非常及时重要而富有建设性的。在最近10年来,我们谈学科、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很少谈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的创作,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创作,甚至还出现了教师因为强调创作而被视为不专心教学这样情况存在。其实大家心理很清楚,对于艺术院校而言,优秀的创作是优秀教育和教学产生的前提和最好的印证,杰出教师的杰出创作是是艺术学校产生杰出教育的发动机。民国以来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提醒我们现在是否应该到了回归艺术教育本体的时候。

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之所以有不同的艺术传统和教育特色,首先回到人,回到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与杰出的艺术学院如影相随,两校的传统历史不同艺术风格和思想的艺术家任教言传身教的结果。以中国美院为例,我们对希望下一届的论坛提出我们的希望和建议,希望我们下一届的论坛主旨演讲的时候,希望老师更多的分享关于主旨的看法和观点,除了介绍各自学校成就以外,更多分享他对主旨的思想和看法,我要以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谈关于一个人,一个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院校的关系。艺术创作的浸透是艺术价值,是思想和精神观念,艺术是表明20世纪最大的变化,艺术从视觉革命转向观念革命,转向哲学化,对于观念大于视觉,30年来我们中国的艺术教育界虽然对他批评不断,但是一直到今天重视当代艺术思想探索总体趋势并没有消解,哲学化的趋势对艺术院校教学早就形成了挑战,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关系互联网世界已经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思想观念比技巧重要,教什么,学什么,变得更为复杂,在新的艺术教育变革呼之欲出的时候我们如何应对,也许各有途径,形成的特点复杂,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创作是不二法门,是源泉,创作及人,我的理解这次论坛的主题要提醒我们要回到人,回到艺术家,回到艺术创作,在现代高等艺术教育当中,我们需要回到人的艺术创造力的本质的思考。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南京大学是百年老校,有悠久的艺术教育的传统,现在知道很多艺术大师曾经在南京大学前身,国民党时期的中央大学任教,对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关键人物的南京大学前身担任过教授,我们学校对艺术非常重视的,综合大学和专业艺术院校有不同的地方,不可能和专业艺术院校走一样的发展路径,周宪院长结合南京大学的情况和个人观察谈及三点体会。

第一,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应该加强道和技的平衡工作,不但要重视技能的教育更要重视道,讲道德的修养的问题,从艺术史角度看,那些真正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的艺术家最后比的不是技能。一个艺术家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们技能差不多的,而是他的修养,在高等教育中间如何把这个问题艺术教育中间强调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未来若干年中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第二、艺术家应该提倡另外一个东西就是科学精神的涵养,艺术界的朋友们在科学方面教育领域空前匮乏,艺术家不同行当跟科学关系不一样,我们知道很多艺术的专业跟科学没有太多的关系。科学不是一个技术,而是科学的精神,但是反观西方的艺术,科学在艺术中间的影响非常深的,渗透的非常深的。我们大学的艺术教育没有把科学融入进来,造成了科学家不懂艺术,艺术家不懂科学,中国艺术要影响世界,我们培养顶尖的创造人才应该这方面要加强,科学精神涵养对每一个艺术家都是很重要的,我们比较强调科学的理性,强调艺术的感性,其实这两个东西很高层面上是相当统一的。第三、学院要设计一些专门的活动,推进艺术界里面跟科学相关的活动。另外,学院怎么处理艺术跟产业的关系变得非常紧迫的一个任务,应该提倡高尚趣味,拒绝商品化的摆布,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很重要的东西,老师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一个样板,今后学生的职业成长道路会从老师成长道路中间获得很多很有用的教义。

丁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规模不大,力图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主要思路是想依托人大人文学部比较雄厚的文史哲国各个学院综合人文方面的实力做自身打造,这方面加强我们特别强调跨学科。其中的举措,去年成立中国人民文艺复兴研究院,专门对文艺复兴架构5个学院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西方文艺复兴的历史文化学研究,第二个方面是东方文艺复兴的研究。中国的复兴应该涵盖在东方文艺复兴的大的理念之中,在雅思比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古代东方的智慧以及他的理性和圣洁的一些思想照亮了整个世界,现代社会不管发展到任何程度,碰到任何的困难总要反过来那个时代寻找精神资源,这样的思想史的判断为我们今天阐述东方文艺复兴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框架和角度。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培养目标重点在于打造学者型艺术家,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不仅标识出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意指一种新型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些大师,他们全能型的艺术家,许多人首先是思想家,同时兼通诗歌、音乐、绘画、哲学,这也是文艺复兴式的艺术教育产生的结果。文艺复兴式的艺术教育发端于13世纪大学运动,大教堂的学校改造以来,在14世纪、15世纪的希腊智慧学院推广一种艺术复兴式的艺术教育,通才型的教育,也是某种意义上复兴古希腊的教育。全球的艺术院校文艺推广复兴式的艺术教育,这个不但是一个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的展望,也是针对现代社会条块分割造成人性的割裂,过于专家型一种局面矫正,所以学政型艺术家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旨在全面的发展,完整的把握世界来创造艺术。 以历史的经验预测未来,中国正在处于新一轮文艺复兴的前夜,中国文艺复兴的轨迹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西方几百年的道路亦步亦趋。创新大于复兴的市场文化运动,我们期望这样的运动更早的到来,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积极的引进和吸收东西方优秀资源,开展文艺复兴研究世界氛围内吸取人类文明遗产精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集精神资源。

编写/余娅
图/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