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说的应该是外在的风景,也可以是每日的例行公式。重复的景象暗示了生活的局限性,却恰恰也是它的独特之处。我的《山石》系列作品,转化自我对传统山水文化的一种较深的乏味感。或许观众会在作品里看到一些抒情的关联性,但其实是另一种景象。
——封岩
开幕时间:2015.9.5 周六16:00
展览时间: 2015.9.5-10.19
艺术家:封岩
出品人:徐娟
策展人:唐泽慧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望京SOHO 塔1, C座, 2层, 1223MEBOSPACE美博
本次展览包含了封岩自2006年开始创作,至今仍在进行的“山石”系列摄影作品。与“秩序”、“权力”、“纪念碑”系列对人工造物的关注不同,这组作品表现出艺术家对于自然的兴趣。从作为案头文玩的石头,到城市一隅的竹子和松树,到动物园里的假山和瀑布,再到终南山的岩石,封岩以摄影的方式探讨这些古典风景的典型意象在当代视像中的呈现。当我们以往昔的艺术之眼来关照今天的世界时,发生了怎样的错置与重构?幻境与现实又当如何调和?
在谈到“山石”系列时,封岩说可以将其视为“以一种我个人身处时代的方式对父辈们的回敬”。他的卧室中有一幅儿时从之习画的老师康师尧先生的工笔竹鸟画,这张画跟随封岩多年,最吸引他的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安宁的“静气”。有意思的是封岩自己的作品屡屡被评论家们提到的也是这样一种“静默的力量”。无论是“权力”、“纪念碑”系列中对刚刚逝去的那个红色年代的追忆和反思,还是“山石”系列对古典风景的回顾与重构,封岩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内敛与克制,一种对于“物”自身的尊重,这使他免于浮于表面的怀旧情绪,或是抽象的哲学思辨,他对于观念的表达总是精确而具体。
我们的眼中或许还留着昨日艺术的残影,而新的现实扑面而来,它们既不能相互取代,也无法完全重合;在“山石”系列中,封岩以一己之力斡旋其间,力图避开人们对于风景的惯常想象和古今并置的一般性套路,某种意义上,他将“风景”还原为“物”,在对“物”精确刻画之中让观念自我显现。
关于艺术家
封岩, 1963年出生于西安。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旅居纽约多年,现居北京及台湾。封岩选择接近自身理性倾向特质的摄影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不同系列作品主题之间坚定有力的发展出他对于极简艺术、抽象绘画、唯物及客观主义、传统与权力等领域的对话能力,以喷墨打印之成品,不着痕迹的探索视觉艺术史的边界。封岩以概念影像作品異軍突起于中国当代艺术中较少被受关注的摄影领域,并持续的在跨文化的领域⾥里发生影响力。作品曾先后于北京及德国举办过数次个展,并参与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德国设计博物馆、德国宝马基金会及上海當代博物館等大型展览。作品被海内外美术馆、机构收藏。除了當代艺术創作,封岩也曾筆耕多年,先后著有《终南山》、《大雁塔》、《座椅反弹的声响》等长短篇小说。
如果封岩是在实践某种文化人类学,他更倾向人造物的物质 性,而非其文化含义。更甚,这种严格的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这些物 件本应拿来使用或做为公共展示,而非被人解读;诚然,物质文化 可供评论,但是物件的真正功能是完成其设计目的。因此,封岩记 录日常领域物件,使其达到一种冒似的平凡性。
——Jonathan Goodman:《封岩:客观化摄影》
在封岩的摄影作品中,镜头前的被拍摄景色是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任何场景。“任何场景”是指它们并不属于哪一类形态,不具备形式选择和素材选择的依赖性。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无可避免的平凡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内容,平凡到没有人留意,没有人用心。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在感受和交流的时候所删除的那一部分。漫不经心是生活的训练所致,习惯使我们将情感分为重要的与不重要、必要的与不必要的,对 “不重要”的感受的表达和关注需要付出的代价更高。如果将一个人的生活的画面铺开,你会发现画面中有大量的拼图缺失,如同一副无法修复的残卷。
——艾未未:《言之无物》
在当代中国艺术当中,“中国式的”语汇通常已经被概念化,而封岩通过摄影作品表达出的敏锐探索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与其用那些概念重复的符号,封岩独具个人语言的创作造就了一种新的、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式的”影像,透过一些消逝的细节和看似漫不经心选择的场所,表达在个人内心和公众空间之间饶富意味的观察,这些影像是对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一种不朽的“造像”。
——Michael J. Hatch:《日常的紧张》
对自然和人工之物的敏锐洞察,反映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回归意识——人们想从焦虑和隔膜中挣脱现代社会的藩篱,重返人的自我精神家园。他们常常寄情于日常生活体验,并从山石、盆栽、景观中挖掘出了自我认同的精神世界,更是发现了山石之物之外的被忽视的意义,衍生出的一种不和谐的矛盾以及与权力相关的隐喻。在封岩《山石》系列摄影中,一些景物的出现首先混淆了我们对于时间的概念,它们让观者想起了或许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画册照片,或是再早一些年代的公园一角;甚或是对于一幅古代水墨山水画的残留印象。
——黄笃:《权力的隐喻》
编/余娅
图文/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