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四展同时开幕 关注青年艺术创作近貌

时间: 2015.9.7

2015年9月6日下午,吴俊勇个展“光的肖像”、夏禹个展“叙事体”、陈丽珠个展“空•间”、蜂巢生成项目第14回“夹层:赵新宇个展”在798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同时开幕,此次开幕展览的四位艺术家皆是70后青年艺术家,创作媒介涉及油画、坦培拉、装置、多媒体、影像等,四个展览分别展示了四位艺术家近年的创作面貌,也局部呈现当代青年艺术的生态特征。四个展览同时展出至10月5日。

光的肖像:吴俊勇个展

蜂巢A展厅展出的是吴俊勇2010-2015年创作的动画装置作品,每年均有一件作品亮相,清晰反映出吴俊勇近年的创作风格走向:逐渐由荒诞、黑色幽默式的现实影射转向更含蓄、神秘的表述;通过多重媒介实现对“光”的纯粹呈现。

吴俊勇于2003年开始以动画和互联网为主要创作媒介,他自称是“偏向于传统的新媒体艺术家”。他既耽于纯粹光影的诗意表达,又不断地探索以“新媒体”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利用全新的艺术语言对传统进行转译。经过吴俊勇的“点化”,寓言、神话、史诗、典故、民间故事等均抽离了既有的文化语境,向着荒诞臆想的极限飞驰。在此次展出的《鸟兽散》、《月升》中,吴俊勇利用剪影的效果塑造光的形状;《摘桃记》、《飞舟》则将中国传统水墨元素融入到动画新媒体当中;《时间的胃》则书写了一部光的史诗,试图以语焉不详的意象与符号照亮隐没在话语深处的真理;双屏动画装置《光的肖像》通过并置两个屏幕的方式,实现了双眼的”蒙太奇,使观众必须自行“剪辑”并置的影像才能破解其修辞的奥秘:整个作品以“光”为线索编织出晦涩的谜语,似乎具有勒内•马格里特的气质。该作品的部分影像实际上源自谷歌艺术项目——吴俊勇将历史上的绘画作品与原创影像结合起来,与那些“时间深处”的艺术作品进行对话,从而探讨技术视域下艺术的“生存之道”。

叙事体:夏禹个展

蜂巢B展厅展出的是夏禹最新个展“叙事体”,这也是艺术家在蜂巢举办的第二次个展。作品以坦培拉为主,呈现朦胧的诗意美学。“叙事体”阐明了一种中立的态度,夏禹始终希望离画面更近,而与图像和文字保持距离,显然他对纯粹的、个人化的绘画语言更感兴趣,“叙事体”或许是一个自嘲的说法,有关叙事者是否可靠夏禹也不置可否。

在夏禹近期的坦培拉画作中,光成为画面的显要元素,他潜心描绘的氛围浸润在光中,在一些作品中,光线在画面中的穿梭和交织赋予空间些许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色彩,画面中的室内场景有限而又多维,可言说的线索模棱两可并被光线拉向室外;在另一些作品中,光从一侧跃入画面,夏禹消隐了窗的存在,似乎窗默许了光对画面室内空间的介入,夏禹实际取消的是戏剧的第四堵墙;还有另一些作品,光和水构成了某种共谋关系,使画面情绪多少变得闪烁其词。

空•间:陈丽珠个展

蜂巢C展厅陈丽珠个展“空•间”主要展出艺术家自2012年持续创作至今的“空间”系列作品。

陈丽珠曾在荷兰格罗宁根汉斯大学美术学院留学,并开始抽象化的艺术创作,回国后开始关于色彩的诗性试验。在2007至2009年期间集中地思考和研究了“颜色的秉性”,如颜色和颜色之间的冷暖如何“共存”,画面在不同干湿度情况下颜色的呈现情况等。2010年到2012年,陈丽珠研究了马列维奇的“黑方块”,并创作了一系列《告别马列维奇》画作。画面中,马列维奇的黑方块被沿着对角线切掉了两个小方角,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让画面从静态变为动态,而更重要的是从二维变成了三维:从一个平面的黑方块变成了两个黑方块在空间中的叠错。陈丽珠就此开始了她的空间实验,“空间”系列也由此而来。

同时陈丽珠沉醉于中国园林,尤其热衷于园林里的传统“借景”手法,即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她在画面中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宋代理论家郭熙所说的“可居可游”便是她意图创造的空间。观者可以想象自己置身画中,跟随画面(颜色和形式)的变化移步换景,画面处理空间的形式则可看作公共建筑。“空间”系列常常以组合和系列的形式展现,这种方式创造了时间上的延续性并延展了画面的空间视角,陈丽珠希望为观众提供“阅读”和“游走”的时间,在“空间”中,观看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画。

“蜂巢•生成”第十四回   夹层:赵新宇

作为“蜂巢•生成”项目第十四回展览,赵新宇个展“夹层”在蜂巢D/E展厅展出,这也是青年艺术家赵新宇的首次个人展览。“夹层”既意指了实际的颜料中间层,也表明了一种中间状态。作为一位年轻艺术家,赵新宇在自己专注的领域中做了诸多尝试和改变,他将自己放置在一个介于前卫反叛和安分保守之间的地带,获得了一些无障碍的自由。

赵新宇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擅长以“塑造物”和“改变景”来控制画面。从2013年起,他开始主动地“造景”。一种方式是攫取生活景象的片段;另一种方式是将物体以一种荒诞的方式排放,构造出一种奇异的空间逻辑。艺术家着力于表现物体本身的形态、质感和色彩,将日常中被繁杂背景所遮蔽的物遴选出来,放大它们不曾被人注意的细节。对物的诙谐“关照”引向了另一种造景方式,一种与物体的互动、物与物之间的互动。物体的错位生产出一丝幽默的戏谑。在这些场景稍复杂的作品中,人的不在场使得物成为了一种拟人意义上的主角。

在更新近的作品中,赵新宇做了更多的减法,将造景的范围缩小到对个别物体的操控中。场景的身份被进一步弱化,画面成为某一个或几个物的特写镜头。赵新宇在思考图片与绘画的关系时,抱有“保证绘画性存在”的期望;在讨论空间、结构和色彩这些图像基本元素之外,他也着力强调绘画的独有媒介。此外,作品的油彩愈发厚重,以至于除了反复涂抹所产生的肌理之外,还因为颜料的体量和绘画工具的挑拨而出现了立体的质感。赵新宇试图以油画媒介的物质感来重塑画面中的物体,将物进一步物化为单纯的形,进而在绘画最强势的领域来塑造它们:形、色和光这些基本元素一下子摆脱了叙事、隐喻或者观念,成为了绝对的主角。

图、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