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国式意匠:陈炯个展“梦华录”开幕

时间: 2015.9.15

2015年9月14日下午四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炯的个展“梦华录”在恭王府乐道堂及东西配殿呈现。此次展览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浙江省绍兴市文联创作展览中心协办。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国内首个个展,汇集了陈炯近年来创作的30余件作品,分为绘画和木作两个不同的系列,作为建筑师出身,陈炯和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种是老北京古城市景观,另外一种是木制装置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多位领导、教授出席了开幕现场: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边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宝玮教授、原新华社副社长崔济哲、清华美院王宏剑教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教授、央美城市设计学院王中教授、央美造型学院书记王颖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丁方教授、副院长赵方教授、黄华三教授,独立策展人唐克扬以及浙江省绍兴市文联创作展览中心主任、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陈浩教授等。

边伟副主任在发言中表示,“陈炯此次展览的两个系列作品,风格独特,各具特色。其中木制作品于具象结构中注入抽象因素,由简入繁最终又由大繁归于至简,在保留木料原始生命的基础上,更赋予其巧思妙想的灵动气息,颇具太古自热之妙。而其绘画作品中如梦如幻的笔触,诠释着对老北京往事的追忆,宛如一段古朴悠然的岁月扑面而来,让人仿佛回到久违的过去,饱含着思古之情,与恭王府古韵流芳的意境相得益彰。”艺术家陈炯最后用两个词总结此次展览的体会“感谢”和“感动”。

在陈炯的绘画作品中,呈现了颐和园、故宫、宣武门、古城墙、太和等老北京古城市景观。批评家汪民安把陈炯的绘画作品恰当地称之为建筑画,并认为这些画充满着大量的省略和空白,这些大量的留白,将时间引入到绘画之中。它们的模糊轮廓,仿佛暗示着它们是从久远的岁月中走出来的,这些建筑因此获得了历史。它们既带有连环画的天真童趣,也有风景画的古朴陈旧,这一切使得画面具有某种乡愁感。陈炯勾勒的不是现在,不是未来,而是那个基本已淡忘的过去:建筑的过去,风景的过去,时间的过去,人生的过去,甚至包括绘画本身的过去。

中国地质大学姜哲老师表示,以景观视角介入当代艺术,不能不说是选择了更大的时空维度来探讨当代艺术的社会性问题,无疑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与很多当代艺术家闪烁其词的“桃花源”方式不同,作为资深景观设计师的陈炯,更加理性而全面地关注着景观背后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以及个人生存情感和文化记忆。陈炯把诸多的理性思考头绪从现实的文化境遇中撤出,又轻轻巧巧地收缩内化成一滴浓浓的墨汁,再释放成古老而舒缓的都市、乡村景观记忆,让意图和方法了无痕迹。他的作品既不悲情也不宏大,却扎扎实实表明了一种态度,实现了一滴墨深层的文化隐喻。

此次展出的木制装置作品,主要分为“和”系列和可以拼接组合的作品《水》。在陈炯看来,中国传统的木结构营造方式,是带有“温度”的:树木生命的终结,恰好意味着由木材构建的房屋、家具“生命”的开始,有“温度”的生命始终流转于自然与人工营造之间,循环往复。这既是中国式营造的传统,也是一种古老观念的呈现。当一种观念长期进入集体无意识领域时,它们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情感;成为影响我们言行举止最隐秘的动机。

对于画画和做木匠活之间有什么联系?陈炯则表示,它们都和老旧的城市有关,均源于荒弃的木头城市摇摇欲坠的背影,一则“图之”,一则“作之”。但“作之”无关“有用”,印象式的图画也不是走的“画什么像什么”的路子。无论是绘画还是木作,艺术家把诸多理性的思绪从现实的境遇中抽出,又收缩内化成抽象精巧的形式,并且把饱含温度的生命浸润在其间,呈现出中国式营造的意匠传统。

图、文/叶圆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