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上午,“轨迹——汤池先生学术论文集出版研讨会暨书法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厅校史陈列馆举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晓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汤池先生的老同事、学生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汤池家乡浙江武义的领导嘉宾出席了汤池著作《轨迹——中国美术考古研究》出版座谈会,并参观汤池先生书法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郑岩主持出版研讨会。
汤池,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考古专业,1961年毕业分配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汤池先生致力于美术史系的专业建设和中国美术史的学术发展,尤其是在上古美术、美术考古专业领域建树颇丰,并形成一套自己的治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发展形成了中央美术学院乃至中国美术史整体的学术传统。鉴于他在美术史专业的突出贡献,2008年,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授予他“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近期,由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轨迹——中国美术考古研究》一书系统收录了汤池先生50多年来从事美术考古、美术研究及教学所撰写的学术论文近50篇,内容涉及史前美术、先秦时期绘画和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及辽代墓室壁画,以及古代佛教造像等,清晰展现出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发展研究序列,也展现出汤池先生的宽宏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中央美术学院也极其重视前辈老先生的学术成果整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到:“名家名师与学院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正如研讨会、展览现场所见,先生的展览和学院发展是现场的两条线索,而这两条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关注前辈研究成果,深化研究前辈学术成果,体现了学院传承优秀学术传统的思路,汲取前辈力量促进学院教学新发展。”
美术考古、古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
美术史研究与一般通史研究不同,通史大量依靠古代文献,美术史研究则与考古十分接近,尤其是唐代以前的美术史形态,虽有画家留名在册,但极少有作品流传下来,只有依靠美术考古资料方可进行研究。汤池出身考古专业,这无疑在学术视野、方法论方面为他开展美术考古、古代美术史尤其是上古美术研究带来诸多专业便利,这一切都在《轨迹——中国美术考古》一书有所体现。
《轨迹——中国美术考古》按研究板块分为史前美术、先秦美术、秦汉美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国古代雕塑等,不仅构成了半部中国美术史序列,且当中诸多成果汤池先生亲临一线发掘、调查、测绘、临摹,是他的研究丰富了美术史不同阶段的内容构成。著作也收录了他《谈舞蹈彩陶盆纹饰》、《试论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曾侯乙墓漆画初探》、《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辩》、《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初探》等专题论文不仅细而深刻探讨了某一美术史话题,更体现出他独特的美术史研究方法,汤池擅长将考古学上的“类型学”方法和潘诺夫斯基创立的“图像学”方法结合起来对美术史进行综合阐释。
致力推动美术史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创立于1957年,汤池1961年大学毕业后就任教于美术史系,致力于学院美术史专业教学模式探索,改革开放以后担任美术史系副主任并主管教学工作,他以考古专业的学术背景进入美术史研究和教学组织,更是发挥了独特作用。现任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将中国美术史研究第一批前辈比喻为“固诺金汤”,正是以滕固、金维诺、汤池为代表的美术史前辈的研究拓展了美术史视野,人文学院受前辈恩泽,经几代人的曲折艰难发展,才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术史学术阵地。
中央美院美术史系是创立在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专业,虽然有着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结合的环境便利,但也缺少人文学科的大环境支撑,汤池在自身美术史研究和院系教学组织方面,积极探索拓展美术史研究和人文学科的关联,也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打开一片新天地。汤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视最新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的结合,而且注意还原历史现实,综合考量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叙事关系,以美术图像为本,扩散图像与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领域的多维关系。比如,秦汉雕塑是汤池长期研究的学术重点,在他的一系列学术论文中认为秦汉是中国雕塑的“黄金时代”, 他从秦汉雕塑遗存出发,通过图像、文献梳理,再现艺术造型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气象的综合关系,也论述出秦汉大型纪念性雕塑的公共性意义。
潜心书法创作,彰显纯粹文人情怀
出版研讨会不仅是关于汤池著作和学识研究的讨论会,同时也是汤池先生的书法作品展,现场展出近百幅篆书创作,这也是汤池先生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的创作。汤池在美术史研究的同时也潜心传统书法,在书法历史的研究上也颇有建树,这种强劲的书法鉴赏力有助于远古美术的研究,比如在甲骨金文、秦砖汉瓦、书简尺牍的文字辨识和内容考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现场展出作品来看,汤池书法作品多以感悟诗章、格言、楹联为内容,主题内容以篆书完成,而款识则是行书书写,篆书笔画清刚峻拔、结体疏朗俊美,行书于严谨中透露一丝活泼,二者相映成趣,意境浑然。范迪安也评价其作品“金勾铁划,笔道遒劲,线条行转间既有流畅的韵律,又体现出典雅的格调,彰显出美术研究者的全面修养,透溢出一种儒者的人文情怀和纯粹的精神境界”。
文/张文志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