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常保立:古源心鉴——石渠宝笈特展经典作品鉴赏分析

时间: 2015.10.19

2015年10月14日下午2点,讲座“古源心鉴——石渠宝笈特展经典作品鉴赏分析”在中央美术学院红椅子报告厅进行,主讲人为故宫摹画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摹画鉴赏古法传承人常保立先生。

“石渠宝笈特展”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所推出的重要展览,展出了故宫书画藏品283件,其规格之高、藏品之精,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全国博物馆都属难得一见,自9月8日开展以来便吸引了大量观众观展,成为当下热点之一。常保立先生作为故宫研究院的专家在故宫博物院摹画工作室工作了35年时间,在本次的讲座中为大家带来对故宫书画珍宝的精彩解读,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前来听讲。

讲座的开始,常先生简述了与中央美术学院的渊源与初进故宫的经历,并谈起徐悲鸿、张伯驹等名家关于购买与收藏古画的轶事。常保立先生认为“纯粹”是一种重要的品质,“纯”是清空,“粹”是聚集,这样在面对作品时才能达到和古人心意相通的状态,欣赏一件作品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取决于观看者的状态,灵气往来,看画之高下也是看观者之高下,是看自己。常保立先生提到书画“鉴定”是现代人给出的概念,古人讲究的是“鉴赏”,“赏分高下,鉴定真伪”,赏以定其高下,鉴以定其真伪。古人对于书画更多的是高下之分而无真假之辨,如冯承素《兰亭序》摹本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其水准达到的高度成就了它的价值。宋代以前的作品大都是不署名的,宋人摹本的水平极高,并且不是商业性质的临摹。本次特展中中唐以前的部分作品不是原迹,但都是真品,王羲之的《兰亭序》、顾恺之的《洛神赋》《列女图》等名作在本次展览中都是以摹本呈现。

常保立先生以《兰亭序》中诸个单字为例,讲到笔画“用中”的方法和“提锋落墨”的毫素间人的状态,并以白板代宣纸做演示,展示了笔墨至人的亲历者对于丹青的感悟。他以在马路上所见的宣传语上的美工字作对比,以其先勾边再填描,导致历时之后中间漆薄而脱落,逢字形转折处则漆色厚重保存完好来反观书法古迹的拓摹研究。

元代赵雍的《挟弹游骑图》作为石渠宝笈特展的招牌海报有其特殊意义。常保立先生以《挟弹游骑图》中马的腿部线条为例,在白板的进行演示,表示看似简单的线条不是一蹴而就的,赵孟頫赵雍父子在纸本重彩上运用了古厚水法,早期重彩从绢本到纸本的过渡是仰仗了水的运度,墨即是色,诚如赵孟頫之高论“结体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常先生说到,要从虚处看古人,领悟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如画树枝,则看勾连处,有些画中之树物理上勾连着然而气断了,如齐白石则是笔画上未勾连而却是一体的,一气呵成,这是他的高超之处。他讲到古时候农民看见地里出苗,不会说发芽儿,而会说扎根儿,因为苗多高则根多深,这是看到了本质。画一棵树,无法穷尽它的每一根树枝,而画得越细越失去了事物的本质。而纯粹如李唐,如徐渭,如八大山人,则不画这些细枝末节。

常保立先生在本次讲座中涉及到的作品有《伯远帖》、《五牛图》、《枯木寒鹊图》、《挟弹游骑图》、《兰亭序》、《清明上河图》、《游春图》等。讲座过程中他不断以白板代宣纸,对作品中的线条笔画进行演练分析,表达作为摹画亲历者的心得与感悟。讲座的最后,他对《清明上河图》中拱桥形制、人物形象与树木形态进行了简单解读,并感叹到多长时间也讲不完这些经典作品其中的丰厚。

文、图/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