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凿空、飞天、司乐、供养:四篇章呈现敦煌艺术的古今穿越

时间: 2016.1.18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之下,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北京市总工会和敦煌研究院于2016新春之时推出大型艺术展览“穿越敦煌”,作为“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的第一回,展览选择以敦煌为起始,将目光投向这座漫漫大漠中的文化宝库,旨在通过传统艺术经典和当代艺术创新的对照,领略传统文化遗产的丰厚,并展开有关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此次展览作品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敦煌艺术摹本;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历代美术名师的经典临本;当代艺术家、设计师藉由“敦煌”创作的多形态作品。展览为“凿空”、“飞天”、“司乐”、“供养”四个部分展开,通过300多件作品展开一场古今穿越对话。

凿空:丝绸之路“空间”和“时间”的延伸

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起,东西之间的隔阂逐渐打开,丝绸西去,佛学东来,一条“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一直延伸至遥远的西方。敦煌由于处在贯通东西的咽喉之处,逐渐成为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汇的中心,千年来,商贾驼队、文化使者络绎不绝,在这里孕育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灿烂敦煌文化。

丝绸之路的“路”,既是空间之路,也是时间之路。展览篇章以“凿空”为名,旨在反映“路”的交汇与延伸、空间的宽远与无限。在这个篇章中,敦煌研究院提供的古代壁画临本和董希文、叶浅予、詹建俊、吴作人等现代艺术大师的意临和写生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经贸与文化交流的场景,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精深;另一方面,从徐龙森、丁方、展望、金日龙、王刚、章燕紫等艺术家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对洪荒开辟和山形地貌的“再造”,谢振瓯、邱志杰、刘佳、于凡等对敦煌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往、莫高窟的当代景象的描绘,到武艺、邬建安、向京、杨惠姗等对佛本生故事等不同母题的精彩演绎,当代艺术家们思接千载,图观世界,以当代的文化观念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对“凿空”的概念进行诠释。

飞天:漫天飞舞的浪漫畅想

在东西文化中,都有一种能飞翔天空的形象,西方的天使,长有等身翅膀,是传达天帝旨意的特殊使者,中国的羽人则是引导人羽化升天,长生不死的神。敦煌壁画中常见的“飞天”来自于古老的印度神话,与中国道教文化融合为一,凭借一条长长的舞带凌空翱翔。

在“飞天”的篇章,敦煌研究院的经典飞天壁画、藻井临本展现了飞天形象传入中国后在形象、姿态以及意境、情趣和形式风格上的融通与演变;戴泽、陆鸿年、邓白等老一辈艺术家在对飞天的临摹中贯注了表现性的激情,为认识敦煌飞天图式提供了直观的呈现。徐冰、陈鸿志、李天元等当代艺术家从当代视角仰天叹问,神游浩宇,将藻井的观看方式和飞天的视觉特征转化为艺术创造的要素;江大海、喻红、胡明哲、王光乐等则以材料实验和创作方法研究的方式表达了对飞天这一经典艺术形象的理解和重新诠释,当代文化问题的切入更拓展了将飞天作为形式元素的传统观念,使得古代的飞天造型成为包含当代多元文化景观的视觉表征。

司乐:只应天上有的梵音雅乐

在敦煌洞窟中涌现的大量乐舞壁画展现了浪漫的艺术想像,它们是宏伟的古代乐器史、舞蹈史的形象资料宝库,也是中西方礼乐文化传统相互激荡、共生发展的见证,更沟通了宗教信仰和世俗风尚的关系。在“司乐”的篇章中,敦煌研究院的藏品以宏大的绘画场面、多彩的视觉形象对本篇“司乐”的主题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刘凌沧、常沙娜、萧淑芳等现代大家的巨制运用艺术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的司乐题材,体现了时代性的文化选择;当代艺术作品从“司”与“乐”两个维度对本篇的主题进行立体的诠释,一方面,有史金淞、王雷等艺术家通过对经卷、书帛和经变故事等的演绎,表达对乐舞场面和内容的掌管与谱写;另一方面,王冬龄、李洪波等艺术家通过对乐舞的姿态、内容等的提炼和抽象化表达,以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对乐舞的节奏、场景、气氛等进行抽取、演化,更有谭盾的音乐佳作,从多个角度来表现“司乐”的当代文化意涵。

供养:佛与众生,信仰与供养

在敦煌壁画中可以见到众多的供养人形象,从帝王将相、僧官寺主到黎民大众,都在壁面上驻影留形,留下了一部中国古代肖像画史,让宗教的信仰浸染上鲜活的生活气息。在“供养”的篇章中,古代供养人壁画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动传神的信众群像,也描绘出多彩多姿的古代物质文化景观;孙宗慰、吴为、孙景波等艺术大师以精湛的技艺展现从天人到凡人的形象,是对古代肖像造型方式的读解,新的时代审美特征也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作品中。吕越、楚燕、彭薇、张凡等当代艺术家或巧思于霓裳,或设计于金饰,运用多样的媒材语言和当代设计手段,将传统图式、经典人文底蕴和当代文化风貌相结合;陈志光、李一、艾敬等则于材料装置方面入手表达供养的主题,他们演绎的对象已不是参禅悟道的佛祖菩萨,而是时光、生命和艺术,蕴涵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哲学寓意。

图/杨延远
编/张文志

参展艺术家名单

1. 临摹部分(按姓氏笔划排序):
万庚育、马玉华、马强、方增先、邓白、叶浅予、史苇湘、冯仲年、华亮、刘玉权、刘勃舒、刘凌沧、关友惠、关晋文、孙宗慰、孙景波、李云鹤、李月伯、李冰凌、李秀华、李其琼、李承仙、李复、李振甫、杨同乐、吴为、吴作人、吴荣鉴、何治赵、沈淑萍、张仃、陆鸿年、邵宏江、范文藻、欧阳琳、赵俊荣、钟贻秋、段文杰、姜豪、娄婕、高山、高尔泰、高鹏、郭世清、萧淑芳、常书鸿、常沙娜、董希文、詹建俊、樊兴刚、霍秀峰、霍熙亮、戴泽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第一工作室学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岩彩画创作高研班师生

2. 当代部分(按姓氏笔划排序):
丁方、于凡、王冬龄、王光乐、王刚、王雷、王鹏、艾敬、史金淞、冯洋、吕越、向京、江大海、邬建安、刘佳、孙博、李一、李天元、李洪波、李笑丹、杨惠姗、邱志杰、张凡、陈志光、陈鸿志、武艺、金日龙、胡明哲、徐冰、徐龙森、展望、章燕紫、彭薇、喻红、谢振瓯、楚燕、谭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