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发展的智慧——设计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论坛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此论坛为第7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暨国际设计院校作品邀请展相关的同期主题论坛。
“发展的智慧”作为以设计为核心与全球经济、文化相链接的系列项目,试图借助设计人的智慧、以开放的心态将设计思维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论坛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主持,出席嘉宾包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Naren Barfield、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院长三田村有纯、波兰格但斯克美术学院教授Halina Kosciukiewicz、丹麦科灵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Peter William Barker。
范迪安:全球时代是各种智慧、经验、知识不断凝聚的新景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首先致辞并主旨发言。他表示,由“为坐而设计”的展览现场来到此论坛现场,是将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转换成对艺术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新特征的思考。紧接着他将论坛主题中的“全球化”概念做出分析,指出其与“国际化”的区别,“国际化更多讨论的是一个国别与另一国别间穿越性的多边交流。21世纪是一个全球时代,需要我们从辨识这两次词汇差异的开始去感受。”范迪安将全球时代中人类的知识、生活的经验与智慧比喻成两种形态:一是以时间为体现、吸收不同源泉所汇集力量的“河流式”状态;二是没有明显波动流向的、由不同波浪在起伏中形成景观的“海洋式”状态。而其理解的全球时代,是我们进入了如海洋般的知识生长、传播,各种智慧相互交汇、不断凝聚的新景观。
谈到展览“为坐而设计”,范迪安认为,关于“坐”的设计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经过漫长历史。即使到了现代历程,关于“坐”的设计也有许多特征,比如“坐”的概念、社会性等。“坐”不仅关于个体,关于群体,关于一个阶层,还关系到技术、媒介等,对“坐”的设计既是一个具有永恒性的课题,也是需要艺术家去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在设计教育中,年轻一代需要考虑人的社会关系,考虑人与自然,这些话题具有全球特征,也结合了本土社会发展需求,范迪安说,“关于坐的设计,要设计到关于人的问题。”
最后,范迪安提出了过于依赖全球化信仰的弊端。他表示,从人类发展看来,不同民族国家自身优秀的文化经验,是今天全球文化交汇的新动力,“我们今天处于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智慧的土壤得以丰厚,如何谋求新的发展,需要在本土和全球做更多的思考。”
三田村有纯:从历史探寻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新常态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院长三田村有纯从历史视角出发,他表示,只有在历史中才能看到未来。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写下《东方见闻录》后,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欧洲对中国、日本艺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谓的“东洋风”盛行一时。三田村有纯举出大量的历史例子:18世纪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所绘《中国庭园》;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及以中国出口陶瓷为模板做的陶器;德国生产的具有日本挂画风格的盘子;描绘伦敦港口街道的绘画中对漆器、瓷器的大量描绘;欧洲本土生产的瓷器也会带有“BONE CHINA”标志;西方用“china——白色瓷器”表示“中国”,“japan——黑色漆器”表示“日本”等。
在全球化时代下,东方和西方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三田村有纯列举了四种模式:中体西用、中体中用、西体中用和西体西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快,越来越显著,而我们的原点是在哪里?”三田村有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还是应该就民族性进行考虑。”
在设计教育方面,作为一名教授,三田村有纯认为学生不能仅靠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更是应当进一步走到社会中锻炼、沉淀。
结语部分,三田村有纯抛下了一个思考:在有限资源的地球上,正是因为有森林、大地这些恩惠,我们才可以创造我们的未来。为了创造丰富的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
Naren Barfield:设计需要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院长Naren Barfield首先从区分“国际化”、“全球化”、“本土化”三个概念入手,提出了四个讨论的重点:设计教育和教育设计者的挑战、信息社会的设计教育、工作室教学制作、全球公民身份与设计教育。
首先从设计教育角度分析。全球化下,学生毕业后所在的世界已经是一个设计全球化的世界,这需要教育者去审视设计教育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设计类的院校需要有全球视野,在全球背景当中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但要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后果;其次,对信息社会的设计教育讨论,已经不仅仅是“设计是传统还是电子化”的议题,而是在两者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生产对使用者有用的设计;第三,Barfield认为工作坊的教育方式对于设计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各种材料的感觉,熟悉它们的重量、密度等;最后关于全球公民身份,Barfield说,“现在我们面临着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能够有国际视野,并在国际视野中寻找方法,能够把本土文化、历史以及技能,与其进行融合。”
Halina Kosciukiewicz:设计教育要提升社会对设计的认知
波兰格但斯克美术学院教授Halina Kosciukiewicz介绍了格但斯克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设计项目,展示学院教学方式。她表示,信息社会是基于科学、基于现代化,同时也是基于设计的,这是公众讨论的核心议题。她提出三个问题:如何能够培养出勇于迎接当代社会挑战的设计师?如何创造一种对有价值设计的需求?如何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进入市场?
Halina Kosciukiewicz认为,设计具有全球性也具有本土化——它融合了全球性的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经济市场营销和其他各领域的全球方面的成就,同时又与各国的手工艺、区域的传统以及本土的文化艺术等特征联系起来。作为一名教育者,并非培养设计方面的学生就够了,同时要在社会中广泛地去提升对设计的认知,尤其是提升社会对“有用型、用户友好型、耐用型”设计的接受性。因为这样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作品,也是美的作品。
上午论坛的尾声,众嘉宾一同上台接受现场同学提问。嘉宾就同学们提出的关于“保留传统艺术并发扬传统艺术”、”如何将传统运用当代设计”、“设计教育的课程设计”、“传统手工业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
文/林佳斌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