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中央美院第二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圆满落幕

时间: 2016.3.24

2016年3月17日,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结业展览正式开幕,结业展集中展览剪纸、木雕、玉雕、建筑营造传承人的创作成果,并同期举办了结业仪式暨研讨会,到此,四个月的研修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对美院的培训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要将中央美院培训的成功经验纳入文化部“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工作指南中,把中央美院的培训作为样本在全国进行推广。

2016年3月17日,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结业展览正式开幕,中央美院五号楼旋转楼梯展厅从一层至三层分别展览了木雕、玉雕、剪纸三组的结业作品,中央美院七号楼二楼展厅展览的是民居营造组的结业作品,展览为期一周。并在开幕式同期举办了第二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研讨会暨结业仪式。到此,标志着四个月的研修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非遗司管理处处长郝永安、非遗司管理处副处长张晓莉、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等各级领导,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王晓琳,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小组导师吕品晶、萧立、卓凡以及此次结业的全体学员应邀出席了活动。

首先,各级领导共同参观了结业展览,在结业成果展中,剪纸、木雕、玉雕、建筑营造四个专业小组以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与视角,展现出了高校非遗传承保护与文化社区的关联。

在稍后的结业仪式和研讨会上,各级领导为四组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颁发了结业证书。四位传承人小组代表分别就培训期间的收获与感想做了简短发言,随后,民居营造组导师吕品晶、木雕组导师萧立以及玉雕组导师卓凡分别做了小组课程总结和教学感想,在此之后,剪纸组导师兼培训课程总负责乔晓光做了最终的课程总结,最后,项兆伦副部长以及高洪书记对于非遗传承接下来的工作以及目前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规划与表态。项兆伦部长对美院的培训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要将中央美院培训的成功经验纳入文化部“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工作指南中,把中央美院的培训作为样本在全国进行推广。

传承人代表发言

民居营造组代表: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杨克文

在四小组传承人代表的发言环节,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杨克文谈到,原先,他的手艺是一份美丽而孤独的事业,但现在,全国范围都掀起了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大潮,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他们的手工艺逐渐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因此,应该主动的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手艺的方方面面,从而能够更完整地传承到下一代。对于传承和创新,他表示要以原汁原味的传承为主,同时应该总结并且普及所传承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此外,他也提到希望文化部在今后的培训中多关注建筑营造门类的特殊性,结业作品若涉及建筑的大木作部分,在运输和安装的安全以及费用问题上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收入普通的传承人群,因此希望今后能够在培训的经费安排上对类似民居营造的非遗类型予以相应的倾斜和关注,不让参与培训的传承人因此增加额外的负担,同时也能够增强传承人的荣誉感和传承责任心。

玉雕组代表:福建寿山石雕传承人潘惊石

福建寿山石雕传承人潘惊石在发言中说到,这次培训的最大收获就是打破了玉雕、石雕行业的传统“行规”,各地域各流派的传承人能坐在一起共同平等切磋,而不是保守地固守本门的技艺。如果是在传统师徒授艺的传承方式下,很多各门类的技艺因为门派的保守性,经历一定的时期后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以他熟知的寿山石雕技艺为例,就出现了“建国以后的作品不如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石雕作品又不如明清时期”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传统师徒授艺传承的缺点所致。除此之外,他表现出对中央美术学院建立玉雕相关学科专业的热切期待与希望。他提到,我国是世界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玉石雕刻作为从事人口非常巨大的非遗门类,如果能通过美术院校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来引导玉石雕行业从业者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作出拓展和创新,这将对玉雕的传承事业提供非常有利的支持。

剪纸组代表:福建漳浦剪纸传承人高少萍

福建漳浦剪纸传承人高少萍表示,是这次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传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它是进一步发展创作的根基,更是决定创新能够走多远的标尺。在这次展览上,剪纸组的学员带着各自家乡的剪花来到了学院,带着家乡的文化积极思考如何创新、如何把家乡的非遗发扬光大、如何让家乡的剪纸和家乡的深厚文化相结合。因此,在剪纸组的创作作品中,有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婚礼,也有来自水仙花故乡漳州的美丽传说,戚继光抗倭的故事进入了乐清细纹刻纸,侗族的芦笙乐舞也成为了创作的主题。除此之外,她提到此次结业仪式因为路费昂贵而无法到场的侗族剪纸传承人韦凤仙,希望能在今后的培训中能对家庭条件困难的传承人予以关注和支持。最后,她提出希望能够拥有更像传统作坊式的教学环境,在硬件条件上为非遗传承人与学院的专家、同学互动提供更好的支持。

木雕组传承人:浙江乐清黄杨木雕传承人牟湘波

浙江乐清黄杨木雕传承人牟湘波代表木雕组的全体学员进行了发言,在发言中,他谈到,中央美院的培训让传承人明晰了前进的方向以及未来传承的责任和理念。大家通过深入的交流学习,梳理了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加深了对本专业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其它非遗类型的民俗文化技艺,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传承人们经常在宿舍一起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增进了友谊,也加深了对当下非遗传承的认识。当谈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他提到,非遗既要坚持传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对此,当代传承人任重而道远。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传承人在传统上的深入探索和继承,也需要高校积极参与进来,以更宏观的视角去了解社区、了解行业现状,只有高校教育与传承人机制相互动,才能进一步有助于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此次活动虽然已接近尾声,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作为中青年传承人肩负起文化传承使命的新的开始。

导师小组教学总结

玉雕组导师:卓凡

学员代表发言结束后,三位小组导师分别进行了小组教学总结。玉雕组导师卓凡副教授表示:匠人是艺术家的本体和本源。玉雕作为一个工艺性较强的非遗门类,目前,在全国,有一百六十万从事玉石雕刻的工匠,其中绝大多数都很难有机会进入专业的美术或艺术类院校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提高,但是文化部的非遗传人培训项目把这个大门打开了,也使得央美有机会接触这些来自民间的大师。这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审美和造物水准非常有利。当下,如何让传统玉雕回到本土的审美自觉,这个问题十分突出,而这次培训就给予了深入探讨的平台和机会,十分难得和珍贵。这也是所有从事玉雕行业的工匠们面向未来的方向标和动力源。

木雕组导师:萧立

木雕组导师萧立副教授作为第二次参与培训项目的小组导师,对于此次培训的小组教学也有了更为切实深入的感想。他认为:当代木雕技艺的传统性和经典性正在受到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相较老一辈传人,当代传承人的记忆与传统功力与中华核心文化的精髓愈加遥远。这次培训给了传承人一次互相交流、重新认真审视本地域木雕传统的机会。在教学上,他带领他的团队力图做到让木雕的创作在保持传统原质的基础上谨慎地表现当下的文化与现当代生活,让传承人明晰传统的价值与精髓,并在新的创作中努力融合一些全球文化的精髓。

作为小组的课程导师,萧立副教授表示十分希望能够在中央美院开设非遗学院,一方面给传承人的学习带来更好的学习空间与文化空间,另一方面更是让美院的学生、美院的教学真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互动起来,让双向的“培训”更加系统与持久。

民居营造组导师:吕品晶

吕品晶教授在总结中谈到:这次民居营造研修班应该是历史上头一次将民间身怀绝技的民居营造传承人引入大学课堂。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高校能够给他做些什么?这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

民居营造的技艺的感性、自由性、动态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民居营造技艺不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技术课题,而是作为一种和人共存的物质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价值。

在培训的教学方面,首先,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必须要培养最广大的社会主体,要培育认同传统技艺的社会意识;其次,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应该融入新的内容,这里包括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例如结业展览上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杨克文已经开始用图纸去进行设计和表达,这样使民间营造仅仅靠经验、口诀、法式传达信息的传统传承方式变得更有效率。

最后,吕品晶教授提到,民居营造技艺的传习制度应该要跟当代的高等教育有所结合,现在的高等教育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是西方体系,实际上已经丢掉了千百年来民间营造技艺那种师徒传习方式所拥有的传统智慧,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一直以来也希望也正在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一些观念和传承方式融入到当代的学院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传统对于将来接触现代建筑理念将非常有帮助。同样,这种将传统营造技艺与大学建筑学教育的融合也将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现代科学科技的发展对我们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城乡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吸收民居营造技艺在建造技术、建造形式和建造观念上的特性,使当代建造活动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

培训总体教学总结

作为剪纸组导师以及整个培训课程的总负责,乔晓光教授在课程总结中谈到,中央美术学院在去年四月成功举办首届培训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了“三知:知情、知艺、知辩”的教学方针,并在此次培训的教学中严格遵守并落实,这是中央美院针对培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同时,“三知”的经验也适用于高校,高校要了解传人以及非遗社区的现状。因此中央美院今年2月深入白马藏族木刻面具传承人的家乡进行田野考察,实地调查白马人传承社区的困境与需求。

培训的深层其实是在探讨大学与社区的关系问题。中央美院的培训经验是建立在长期对民间的尊重、对社区生存状况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之上的,我们有着长期研究民间美术和非遗的学院传统,熟悉非遗民间社区传承的现状和困境,因此,中央美院的培训没有脱离社区的需求。

针对培训,要为民族传承,同时为生活创新。为民族传承,这是传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文化使命,但每一个传承人作为生活的个体,创新是他个人的文化权利,因此培训一方面要努力做到尊重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尊重个人才能,既为民族传承,又为生活创新。

非遗进校园、大学进社区是双向互补的两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校非遗相关学科的建设是滞后的,培训最本质的就是推动民族内部文化的整合,在新旧交替、新老交替的时代,如果没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仅仅将非遗传承作为短期的项目只会让培训陷入被动。

随后,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对于非遗传承接下来的工作进行了规划与表态。首先,项部长对中央美院的非遗培训工作作出了充分肯定,认为央美的教学充分的体现了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尊重传承人、同时向民间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平等沟通、保护个性、发现价值、激发潜能,文化部将把中央美院的成功经验将纳入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工作指南中。

下一步,文化部针对非遗的传承问题,不仅要办继续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还要进一步把该计划与振兴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支持高校和企业到传统工艺的项目所在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
最后,对于之前传承人提到的培训期间的路费花销问题,项部长表示文化部要在今后的培训中对经济困难的非遗传承人进行帮助,让丰富多样的非遗传统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研讨会的最后,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也代表中央美院做了简短发言,表示将继续推进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培训工作,同时致力于非遗相关学科建设的努力,并在具体操作上逐步落实在传统工艺所在地建立工作站的设想,将其与中央美院的实习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将中华民族的非遗技艺发扬光大而不懈努力。

结业仪式与研讨会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馆前集体合影,为这次研修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裴诗贇
图/张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