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之名审视社会。” ——布鲁斯·罗伯逊
2016年3月30日晚6点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再思考:相同、差异以及共享的历史》讲座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教授主持并翻译,主讲人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建筑&艺术设计博物馆执行馆长布鲁斯·罗伯逊(Bruce Robertson)先生。
后现代概念起始:建筑领域
什么是现代主义的完结与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实际上,在艺术领域并没有确切的时间点,然而在建筑领域却有明确的历史事件,即以1972年7月15日,Pruitt-lgoe housing project项目规划下所建的大楼被爆破推倒为标志。该建筑最初旨在帮助贫困阶层取得更好的生活环境,然而事与愿违的造成了更进一步的贫困聚集与吸毒、犯罪等社会问题。布鲁斯·罗伯逊教授指出,这一建筑的倒塌实际上也标志着现代主义“乌托邦理念”的解体。真的有所谓的“人人平等”吗?实在不然。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进入文化视野始于建筑领域,以几何型、具功能性,简洁少装饰的建筑样式为代表。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功能性的缺失,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重新将装饰、复杂构造以及象征性的符号再次纳入设计中。如:Robert Venturi 在建筑中将拉斯维加斯地区广告招牌的元素吸收进来;Michael Graves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吸收古希腊纹样。而诸如上述尝试,在布鲁斯·罗伯逊教授看来均实现了文化符号或生活化元素对于建筑的介入,而不仅仅只是满足于是现代主义建筑所追求的纯粹而简洁的形式。
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领域
至于视觉艺术领域,很难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存在何种明确的划分。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视觉艺术日益走向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然而,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布鲁斯·罗伯逊教授认为都没有脱离对于“人的存在”的思考,而这也是西方美术史的核心议题之一。那么谈及“后现代主义”,除了强调对于传统形式主义的回归外,一部分理论家也在推崇和强调诸如极少主义、观念艺术、表演艺术等极具“观念性”的艺术形式。而这种具有观念性的艺术形式往往附有政治意图和社会批判性,具体则表现为对于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媒体霸权和消费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阶级、种族、性别问题的探讨。如,Richard Prince、Barbara Kruger、Cindy Sherman的艺术作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布鲁斯·罗伯逊教授尤其指出在以欧洲新表现主义绘画兴起所带来的“绘画回归”的潮流中,不能忽视其中画商的助力作用。同时正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也促使在七八十年代经济复苏之时富裕阶层对于购买绘画作品的需求和渴望。
随后,对于后现代主义艺术中“挪用”、“大众语言”的运用问题,布鲁斯·罗伯逊教授作了进一步的举例与阐释。他谈及,从1962年,罗斯科与安迪·沃霍尔分别创作的抽象画与《坎贝尔汤罐头》来看,可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复杂与交融的。其中罗斯科的作品在于探讨人性的普遍意义,而安迪的作品则具体的映射了美国的消费文化现实。而在具体谈及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时,布鲁斯·罗伯逊教授又提出安迪·沃霍尔艺术与贾斯伯·琼斯艺术具有关联性,继而引申并简介了后现代主义艺术早期代表艺术家如:贾斯伯·琼斯、罗伯特·劳申伯格的艺术作品以及波洛克、Bruce Naumann、Robert Morris、John Baldessari等艺术家的作品。布鲁斯·罗伯逊教授指出,后现代主义艺术可上溯到以杜尚为代表的达达艺术,因其艺术中的“偶然性”、“拼贴”、“戏谑”、“文化混交”“现成物”等元素都被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极少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形式所继承与沿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共享的历史
那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关系如何?布鲁斯·罗伯逊教授随后谈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二元对立的词汇,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二者之间具有无法割裂的共同文化脉络。其中,现代主义的中心观点艺术“自律性”主要由格林伯格所提倡,指艺术具有自发性与独立性,是可以独立于政治、社会与文化之外的概念。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象征着理性的死亡,而理性的死亡也正预示着后现代主义的开始,如达达艺术正是对于一战的反思。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展,战争与屠杀日益残酷,而德国作为极具理性的国家为何发动战争?美国作为民主国家为何投放原子弹?如上一切的疑惑和批判皆在随后如贾斯伯·琼斯、劳申伯格以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那么在随后谈及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共享关系时,布鲁斯·罗伯逊教授又具体列举了里维拉的壁画作品。他指出,里维拉的壁画艺术尝试在公共空间内发挥艺术的反抗与批判效应。同时,这种壁画创作又可以上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传统,而这种具有社会宣传意义的艺术创作也很容易使人想起中国的社会现实主义绘画。而如上具有“融合性”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创作,在布鲁斯·罗伯逊教授看来则是更为“多元主义”的。
讲座尾声,布鲁斯·罗伯逊教授进一步明确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策略:挪用;利用、转换、重新塑造大众文化,或改变现成物的大小、材质等元素。由此布鲁斯·罗伯逊教授对比了Jeff Koons的儿童橡皮泥主题的雕塑与Kara Walker的雕塑作品《糖果宝贝》,布鲁斯·罗伯逊教授认为虽然两位艺术家均运用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创作策略,但其中杰夫·昆斯的作品迎合的是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反映了消费主义文化,从而更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而Kara Walker的作品则在反思美国奴隶制度,其受众也更多元化、涵盖多种族与不同年龄层,因而更具有现代主义的讽刺性。
文/余娅
编/张文志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