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开幕 用画笔为大师立传

时间: 2016.4.5

“林风眠的艺术恰似不系之舟,鼓荡着20世纪东方艺术复兴的微澜,寄寓着世纪风云中某种经历凄雨却又葆其冷冽的清风,始终行走在各种类的百年文化记忆中,映身在世人诗性向往的天幕之上。”

——许江

2016年4月2日下午3时,“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担任学术主持,展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林风眠先生的生平为线索创作的40幅艺术作品。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钟华担任主持,出席嘉宾包括中国美术学院老院长、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风眠艺术院筹委会主任肖峰,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梅州市市委宣传部部长周章新,《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广东威华集团董事长李建华,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副秘书长王开文,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晔,西湖国际美术家联谊会执行主席、文化部老干部书画院顾问顾宏,中国美术馆原收藏部主任郑作良,林风眠艺术园顾问苏天赐之子苏为,裘沙之子裘大力、裘小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杨桦林,林风眠艺术园总监姚远东方等。

林风眠是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是20世纪极富影响力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为世纪的同龄人,他不仅亲历了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而且,世纪几度的风雨变迁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映衬着一个民族百年文化的寻觅和磨难。但他的艺术,却仿佛孤行在这一切之外,吸取民族民间的养料,秉持东方艺术的理想,从抒情诗意的一端,到苍凉忧郁的另一端,创造着咫尺清新隽远的新天地,在那里,“家国”之思的凝痛和个人命运的郁结,被滤作视觉之诗,被凝成历史天空下新东方艺术的凄美而又真切的身影。

王赞在开幕时说道,“先生的足迹走过梅州、巴黎、柏林、北京、杭州、香港,9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个展览,是作为后辈学子对大师深深的敬意。我们将努力追随大师的足迹,20世纪的艺术不能忘记林风眠这一位中国艺术的开拓者,更不能忘记这位伟大的艺术教育家和美术家。”

本次展览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部分重要学术力量和美术界若干著名画家、雕塑家共同完成。杨参军作为艺术家代表,他表示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校庆86周年,又在一个值得纪念先师的日子里,于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次展览具有重要意义。谈及本次创作过程中的感受,杨参军表示:“第一,林先生的勤奋。真正的艺术家是不分昼夜思考他的创作的,林先生每天一百幅作品的创作,对后人的启发就是从艺必须勤奋;第二,林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但他深知艺术家并不是只仅仅去创作宣传画,而是将自己对艺术更深的理解灌注于其中;第三,林先生从建校之始便提出中西融合,这也是其一生艺术创作所追求的。”

中国美术学院、梅州市委市政府和梅州当地企业广东威华集团合作共建林风眠艺术园,“世纪风眠”是艺术园的首个大型创作工程。广东威华集团董事长李建华于开幕致辞,林风眠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中一位杰出的、创新的艺术家,其一生为中国的艺术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此项目则表示对林风眠先生诚挚而深切的纪念。

在开幕现场,林风眠先生的弟子裘沙之子、《人民画报》资深美编裘大力为林风眠艺术园捐赠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由人民画报在1999年刊发的对林风眠最大规模报道《世纪回眸林风眠》。中国美术学院老院长、林风眠艺术园筹委会主任肖峰先生接受捐赠。

“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以40副艺术作品向观众生动而直观的呈现林风眠先生卓立不凡的一生:出生于广东梅县;幼年在父亲影响下开始临《芥子园画谱》;中学受美术老师梁伯聪赏识给予悉心教导;1919年,与徐悲鸿、张道藩一道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就读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毕业赴往柏林游学;回国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发起大规模艺术运动“北京艺术大会”;1828年担任国立艺术学院首任校长,提出“中西调和”观念;抗战期间带领师生迁移内地;1938年隐居重庆郊外,潜心创作;抗战胜利返杭任教,却又经历了文革期间的焚画与牢狱之苦;直至平反,晚年迁居香港;1991年于香港溘然长逝……艺术家们用手中的画笔为这位的大师传奇一生立传。

可以说,林风眠先生为中国的艺术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不仅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中一位杰出的、创新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中国现代艺术开创的鼻祖,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先辈。他更以与磨难相争相克的精神力量感化着今天的每一位艺术志士,并把这种血脉传承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中

展览将持续至4月12日。

图、文/林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