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8日晚,“艺术家告白:‘双面’吕胜中”讲座在北京金融博物馆演讲厅举行。“艺术告白”活动由中国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于2015年6月发起,邀请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畅谈个人创作经历与人生感悟,通过在金融与艺术之间搭建的交流互通平台,向金融界人士与社会大众推广和普及多元化的当代艺术文化。
本次讲座是“艺术家的告白”系列活动的第六期,主讲人吕胜中是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作为“85新潮”的重要参与者和实验艺术的领军人物,吕胜中被贴上了“前卫”与“先锋”的标签;而另一个被戏称为“今之古人”的他,又不断地在民间剪纸艺术所构成的原生形态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在急于奔向现代的潮流中寻找守护传统的“桃花源”。他是艺术家,亦醉心于文字;他是性情中人,却也为理性申辩......
讲座由知名作家曾琼主持。国际金融博物馆董事长王巍在讲座伊始谈到,1979年的“星星画会”和1985年的“85新潮”长久地影响了一代人,而即便是活跃于金融领域的他也深受影响,其敏感于艺术的变化与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对艺术语言的表达问题充满了好奇,也正是这种对当代艺术的关注让他初识吕胜中,并最终于此构建了一个可以与之交流并推广的开放平台,让跨界交流与互通成为文化的一种新的可能。
关于“上世纪”
2015年年底由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上世纪——吕胜中个展”是吕胜中时隔多年后举办的大型个展。即便是“圈内”的知名人物,吕胜中的率性与对于当代艺术的厌倦直接导致了其对于各种展览机会与艺术活动的拒绝。他不回避自己真实却又似乎“不合时宜”的内心,“对于开幕式,我有种恐惧感,仿佛带上了假面,忘掉了自己的本真”。然而在展览上“消失”的十年并未给吕胜中留下遗憾,反而给了他更多的个人思考空间及教学探索空间,获得了与市场成功不同的收获。
正是这种抗拒潮流的态度打动了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当代艺术的整体环境对于这种态度的迫切需要也让吕胜中燃起了创作的热情,“我不想做一个回顾展,而是做出新的创作,做一个梳理性的展览。”
在急于奔向“现代”的时代,吕胜中重提“上世纪”的问题是为了让人们放慢脚步,留下一点空间与精力来接续已被割断的传统文脉。当我们不断地被宣告步入“现代”之时,却也被各种割裂传统的事件冲淡了我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及对于“现代化”问题的警惕。最终我们发现,现代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上世纪的问题,我们急于“告别”传统,却往往并未真正做好走向现代的准备。
吕胜中在回忆起上世纪做传统民间文化考察时谈到,文革并没有完全摧毁中国的传统文化,老百姓在对“物”的保留上依然做出了贡献,而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真正发生变化是在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化”思想开始不断侵蚀我们的民族传统,不断成为打击和遗忘对象的民俗与信仰逐渐成为一种虚弱的文化体态。而在90年代以前,不断重复“五四文化”的团体运动却在接续传统方面值得现代学习。蔡元培先生组织的传统文化考察项目采集了上万件传统民间艺术品,收藏于中央博物院,而这竟成为了上世纪至今唯一一次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现代的文化遗产整理更多地具有临时性,而不是凝固的研究形态。
回溯上世纪,西方问题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即便“现代化”早已替代了“西方化”,但“中西比较”的二元思维仍然根植于现代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好比啤酒在80年代之后的盛行,仿佛成为了“中国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改革开放而强行咽下的苦酒”,“中西比较”的思维在一方面导致了民族的虚空自信,另一方面又导向了民族的自卑心理。
寻找文化共同性
对于“中西差异性比较”思维的警惕将吕胜中引向了一个相反的文化视域,去寻找不同文化的共同性。1992年,吕胜中在巴伐利亚博物馆里看到了当地原始民族用于求神还愿的石膏“娃娃”,立即让他想到了自己创作的剪纸“小红人”。在中国北方民俗信仰中作为“招魂”象征物使用的“小红人”同样承载着本土民族的信仰与祈祷。他谈到:“原始艺术中存在很大的共同性,这种共同因素更有利于我们与不同文化与民族进行沟通与对话,而这,是文化差异性难以实现的。”
破除“中西二元对立”思维在本质上是对“本真”问题与“人”的问题的回归。语言的多样化同时预示着单一语言的局限性,“人会说话其实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似乎这种语言存在的矛盾为艺术语言、身体语言的介入预留了一个“意外”的沟通渠道。吕胜中回忆起在德国生活的日子里由于语言不通,只能通过画图与眼神来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的经历,通过简单的图像语言和身体语言建立的友好关系让吕胜中更加确信了语言作为沟通方式,其共同性的重要作用。吕胜中谈到:“艺术是一种文字不可替代的语言,‘美’在艺术语言的交流中是无效的,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不是既有的美学准则界定的,而是一种沟通的文化。”
艺术的“人性”
艺术语言沟通对象的全面性决定了当代艺术必须具有公众性,“艺术如果只是做给‘圈内人’看,那么艺术不过是在‘自慰’,不会产生‘生育’结果。”而谈及自己的“前卫”与“实验”标签,吕胜中表示“前卫”并不是自己所在乎的,也不是任何艺术家可以预先设想的。“实验”的概念则不同于“前卫”,“实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确保了前卫与当代艺术不断创新的机制。
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艺术的“人性”始终是吕胜中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当代艺术的公众性问题,“迷信”对于宗教信仰的桎梏让中国当代艺术难以重返信仰,却不能脱离公众;另一方面,“艺术家是个不太重要的身份,做一个‘人’则更为重要”,实验艺术所强调的正是破除艺术的即有概念与模式,回归“人与物”的关系变化当中。
讲座最后,针对观众对于论文写作与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提问,吕胜中坦言,在实验艺术学院,对于学生的论文写作要求很高,而自己也喜好写作。谈及艺术创作,人们大多将“感觉”放在首位,或与相对理性的文字创作分而谈之,但在吕胜中看来,“论文写作与艺术创作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理性与知识储备是艺术创作当中的感性来源,而一个不具备理性思维与知识储备的艺术家是值得怀疑的。
文/韦娴坤
编/林佳斌
图/韦娴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