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建筑应成为一种“媒介”:央美青年教师韩文强获建筑界大奖

时间: 2016.4.21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青年教师韩文强摘得素有建筑界“奥斯卡”奖之称的Architizer A+ Awards大奖,其创立的建筑营(ARCH STUDIO)所设计作品“胡同茶舍——曲廊院”项目,在“Renovation”单元中摘得评委特别奖。A+ Awards 是由全球最大的建筑媒体Architizer主办,华尔街日报、USA Today等国际知名媒体联合举办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类奖项之一,主办方倡导协作与跨界,并鼓励设计师大胆创新,颠覆陈规,提供具有范本意义的实践经验。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韩文强,于2010年创立建筑营设计工作室(ARCH STUDIO),其工作目标为以多元视角与理性手段积极介入当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进程,在现实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关联中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创造富于时代精神和人文品质的空间环境。

“建筑作为现实存在物应该成为一种媒介,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产生关系的媒介。我认为好的建筑应该在自然、历史与社会的关系中找到平衡点,传承传统生活的智慧,激发环境的体验价值。现实环境是一切设计的基础,设计就是根据每一项目的特定限制去寻找解决答案的过程。”谈到设计原则,韩文强如是回答。

“穿越新旧”:历史与当代对话

获得Architizer A+ Awards大奖的“胡同茶舍”项目位于北京旧城胡同街区内,用地是一个占地面积约450平米的“L”型小院,即将被改造为茶舍。“这个四合院的改造既有现实的环境条件限制,又有传统文化背景需要去考量,因此如何能使旧的建筑在当代条件下展现出新的活力,就需要协调思考新与旧的关联性,从业态、空间、材料、景观等多角度去进行综合设计。”建筑师韩文强从原本的旧建筑结构入手,在此基础上以修复及翻新,并在其中加入“曲廊”的流线型感,使传统建筑与当代美学汇于一体。

修旧。整理和分析现存旧建筑是设计的开始。北侧正房相对完整,从木结构和灰砖尺寸上判断,至少是清代遗存;东西厢房木结构已基本腐坏,用砖墙承重,应为七八十年代后期改建的;南房木结构是老的,屋顶结构是用旧建筑拆下来的木头后期修缮的,墙面与瓦顶都由前任业主改造过。根据房屋的年代和使用价值,设计采取选择性的修复方式:北房以保持历史原貌为主,仅对破损严重的地方做局部修补,替换残缺的砖块;南方局部翻新,拆除外墙和屋顶装饰,恢复到民居的基本样式;东西厢房翻建,拆除后按照传统建造工艺恢复成木结构坡屋顶建筑;拆除所有临建房,还原院与房的肌理关系。

植新。旧有的建筑格局难以满足当代环境的舒适性要求,新的建筑必须能够完全封闭以抵御外部的寒冷。为此,建筑师把建筑中的流线视觉化,转化为“廊”的形式,在旧有建筑的屋檐下加入一个扁平的“曲廊”将分散的建筑合为一体,创造新旧交替、内外穿越的环境感受。在传统建筑中,廊是一种半内半外的空间形式,它的曲折多变、高低错落,大大增加了游园的乐趣。犹如树枝分岔的曲廊从室外伸展到旧建筑内部,模糊了院与房的边界,改变院子呆板狭窄的印象。轻盈、透明、纯白的廊空间与厚重、沧桑、灰暗的旧建筑形成气质上的反差,新的更新、老的更老,拉开时间上的层叠,新与旧相互产生对话。曲廊在原有院子中划分了三个错落的弧形小院,使每一个茶室有独立的室外景致,在公共和私密之间产生过渡。曲廊的玻璃幕墙好似一个悬浮地面之上的弧形屏幕,将竹林景观和旧建筑形式投射到茶室之中,新与旧的影像相互叠加。曲廊同时具有旧建筑的结构作用,廊的钢结构梁柱替换了局部旧建筑中腐朽的木材,使新与旧“长”在了一起。

旧城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又包含着复杂的现实生活。历史建筑只有在不断地被使用中才能保持活力,而使用方式又反过来又不断改变建筑。韩文强认为:“当代旧城民居改造需要在历史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灵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演化出丰富的现实环境。”除了“胡同茶舍”这类对于旧城改造的项目以外,韩文强也十分擅长对于旧建筑新形态的发掘。

老旧建筑的“新生命”

2014年设计的“淄博齐长城美术馆”项目,是一个对破旧厂房的改造设计。前身为山东新华制药厂的机械车间,随着城市化进程,制药厂迁移,而原本的厂房则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而后,这座拥有空旷空间的废弃厂房迎来了自己的转机——从工业遗迹变身为当代艺术馆。

厂房占地约3800平米,散布着3个厂房和大小不等的多处仓库。由于厂房地下设有人防设施,室内外地面均为混凝土,场地鲜有绿植。建筑师着力于建筑内外转换和场地关系的“关节”处理,由一条透明的游廊重新整合原有场地的空间秩序,穿梭于旧厂房内外之间,改变旧建筑封闭、刻板的印象。玻璃廊道的曲折界定了多功能的公共活动,包括书店、茶室、艺术家工作室、研讨室等,也使得一系列艺术馆的日常活动成为艺术展示的一部分。由镀膜玻璃和灰色花纹钢板构成的廊空间悬浮于室内外地面之上,勾勒出水平连续的内外中介空间。随着游人的参观活动,视觉场景不断变换,镜像、映像、虚像反复交替。厂房内部最大化的保存工业遗迹的特征,适当添加人工照明和活动展墙,保持原始空间的灵活性。室外场地以干铺和浆砌鹅卵石板来塑造成一个完整的环境背景,局部覆土种植竹林,使内外环境交相辉映。建筑师打破了当代艺术空间作为纯粹艺术品展示区的单一功能,设计出包含多种公共活动与日常生活的丰富的场所。

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用艺术赋予其“新生命”,也可在2015年“荣宝斋咖啡书屋”设计项目上见到。建筑师对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街口的荣宝斋进行改造,将这座80年代由政府统一兴建的钢混仿古建筑设计成咖啡书屋。基于建筑原有的柱网,室内呈现出环状的空间结构:中央区域为岛式空间,周边为铁制书架墙体。首层中心岛做为收银台及咖啡操作台;二层由调光玻璃围合成一个发光的盒子作为会议室。为了改变传统书店粗重、刻板的形象,新的设计利用通透、轻盈的铁制书架整合功能、交通、设备与照明,并将绿色植物置入其中,使得新的内部空间界面更加连续开放和富于生机。

韩文强表示,“当前中国快速的城市扩张带来了诸多新的环境问题,因此对于被人遗忘的老旧建筑,也许除了拆除,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发掘和呈现其对城市的现实意义。而艺术恰好可以成为改变现实问题的一种力量。”

打破界限:“与自然相伴”

“与自然相伴”一直是中国人对于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那么在当代居住区的现状条件下怎样表达这一追求呢?2015年的北京东郊“海棠公社住宅”项目,建筑师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经验,在建筑现状条件下围绕内与外的互动关系进行思考。其利用材料和空间的变化来模糊原本室内的内外、界面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开放而充满层次的漫游环境,让室内脱离局部的装饰,回归到自然、朴素、静谧的具有东方气息的居住氛围。

同样于2015年设计的“保利WeDo教育机构”项目,建筑师也将绿色景观引入于商场空间。

从而柔化商场不可避免的结构墙体限制,让教学与自然时刻保持接触。中庭局部拆除了楼板,竹庭院延伸至地下的舞蹈教室、瑜伽教室和办公空间。竹庭院构成入口大厅的景观焦点,同时是上下层交通转换的节点。在教室之间利用墙体的空隙产生景观区,形成室内的“室外”空间,植物与书架的结合让孩子的阅读与休息轻松、自然的发生。从而实现开放、自由、灵活的现代教学环境,并让孩子与空间产生亲密感。

谈论到建筑中“自然与人工”的问题,韩文强说道:“自然是中国传统建筑当中所注重的东西。不论是四合院还是园林,都包含了古人对于人工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智慧。这些特质需要被继承和转化到当代设计中,让人脱离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保持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我认为设计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借用自然或者转化自然的问题。 ”

韩文强

建筑设计师,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于2010年创立建筑营设计工作室(ARCH STUDIO),结合教学研究展开多样的创作和实践。主要作品包括北京胡同茶舍、荣宝斋商店及文化艺术空间等。

 

文/林佳斌
图/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