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艺术史系方法论系列讲座之海瑟•玛丽•雪莉:移民与民族主义

时间: 2016.4.29

2016年4月27日晚,艺术史系方法论系列讲座之“移民与民族主义”在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亦杨主持,主讲人海瑟•玛丽•雪莉(Heather Marie Shirey)围绕艺术作品中跨文化、跨区域的身份性与民族性问题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与探讨。

海瑟•玛丽•雪莉目前担任美国圣托马斯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与美国富布莱特学者,并长期致力于美国黑人艺术及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以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和跨文化的研究角度分析艺术当中的种族问题与移民问题。海瑟•玛丽•雪莉选取非洲古巴裔美国艺术家Campos-Pons和尼日利亚裔英国艺术家Yinka Shonibare作为本次讲座探讨的个案对象,通过将艺术家的移民背景、身份意识与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结合,揭示并分析其作品当中的民族性和身份性因素,同时以个案分析的形式解读关于跨文化、跨民族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

Campos-Pons出生于1959年,具有非洲、中国与古巴的多重血统。作为接受古巴教育改革的第一代人,Pons有幸成为一名女性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多种种族身份使得Pons在作品中呈现了更多对于身份性与记忆性的关注,而个人在美国移民社区遭遇被迫驱赶的现实经历也让她更为重视遗留至今的移民问题。Pons的作品采用多种媒介语言进行不同种族身份之间的关联,强调在古巴历史上被人为抹去的民族关联与历史记忆,重新唤起具有混杂性的身份意识。

海瑟•玛丽•雪莉从Campos-Pons复杂的身份背景切入19世纪古巴的移民历史。当时古巴的曼卡萨斯以糖的生产而闻名,其巨大的廉价劳动力需求让来自中国的流放工人与非洲黑人奴隶共同劳作于此。1847年至1874年,大量被称为“苦力工人”的中国人被流放于古巴,并与在这期间同样移民到古巴的非洲黑人达成婚姻关系。劳动上的相互协作与婚姻上的连结,让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中国人、非洲人与古巴人建立了一种多元的民族身份性。然而这样具有混杂性的身份认知与民族历史在20世纪中后期的卡斯特罗政权影响下逐渐模糊,甚至被有意遮蔽。中巴共产主义政权的矛盾使得两国关系变得僵化,并直接导致了古巴政权对于中国移民历史的“失忆”。而这些被遗忘的、碎片化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知,正是Pons不断在其作品中所强调的。

在作品《我的妈妈告诉我我是中国人》中,Campos-Pons利用摄影、录像、绘画等多元媒介,以个人身份的图像解剖来关注古巴对于中国移民的遗忘问题与个人的身份意识问题,让人重新注意到,其自身和部分古巴人不仅具有非洲的身份性,也还有中国的身份性。Pons在该作品当中的任何细节处理都隐含意义:在图像中间,艺术家本人穿着中国传统服饰,手执黑色的粉彩罐子,用某种白色颜料将脸部涂白,在模仿中国传统瓷娃娃的同时也与古巴流行的一种宗教相关;画面两侧的绘画展现了一些碎片化的中国文字符号与英文符号,表达某种朦胧的过去与回忆;屏风的使用作为符号的遮掩,暗示了古巴已被故意抹去的残缺历史。同样,在作品《中国瓷器》中,对于中国南部祖先生产瓷器的关注也涉及中国的身份性;将非洲与古巴面具不断取戴、记录穿戴中国服饰与脸部涂白过程的录像,隐喻着种族身份的多重转换性。对于Campos-Pons,民族身份性是不需要深度挖掘就能感受到其深度的东西,通过多民族元素的媒介语言便能提示复杂的身份意识和民族意识。

Yinka Shonibare出生于尼日利亚,少年时期与父母移民英国,并进入英国当时最好的艺术院校学习。Shonibare患有小儿麻痹症,只能坐在轮椅上创作,但这并未阻碍其创作大型的装置、绘画作品。作为非洲移民,Shonibare同样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于个人身份性与民族身份性的关注,而与Campos-Pons不同的是,Shonibare在内容上回溯历史与记忆的同时,却又以形式上与传统的巨大反差带来幽默性的效果和讽刺性的反思。

Shonibare的装置作品《瓶中的纳尔逊船只》于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期间,展示于伦敦著名的特拉法尔加广场。特拉法尔加广场是为了纪念1805年英国战胜法国的特拉法尔加港海战而建的,广场中央伫立着在该战役中牺牲的海军名将纳尔逊的纪念碑和铜像。Shonibare的《瓶中的纳尔逊船只》展示于广场西北角的第四基座上,与中央的纳尔逊纪念碑和青铜像构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关系。除了作品上的37个船帆采用具有西非代表性的材料而与原纳尔逊船只不同,Shonibare作品上的每个细节都依照历史上的真实船只组成,也因其所具有的模型纪念意义而后被英国皇家海事博物馆收藏陈列。

海瑟•玛丽•雪莉谈到,第四基座原本用来放置威廉四世的雕像,而由于雕像的未能实现而导致基座一直处于空缺状态。1999年,英国将第四基座面向当代艺术作品进行开放与评选,希望利用当代艺术重拾公众对于广场艺术作品的兴趣与重视。Shonibare的《瓶中的纳尔逊船只》于2010年评选成功,并获得了公众对于这一与传统大型雕塑形成鲜明对比的当代艺术作品的认可。“纳尔逊船只”在唤起公众对于那段民族历史与民族英雄的回忆的同时,作品当中的西非元素一方面代表着艺术家个人的身份性揭示与陈述,另一方面,也与作品玩具式的幽默形式共同暗示着对于英国殖民主义历史的撕裂与讽刺。英国公众由此获得的不仅是对于民族辉煌历史的荣耀感,还有对于这一辉煌背后具有侵略性与残暴性的殖民主义的反思。

Campos-Pons和Yinka Shonibare两位移民艺术家以各自不同的身份背景、历史叙事和创作媒介,将对于移民问题、身份问题以及历史问题的思考向观众传递,让当代艺术成为检索和呈现意义与问题的新方式。

讲座最后,邵亦杨教授作出总结时谈到,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在允许质疑与揭示问题的开放程度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公共艺术领域。Campos-Pons将自身隐藏的中国身份通过作品进行揭露,向观众说明表面上的个人并不代表其完整的真实身份。而她也通过作品将移民身份所受到的忽视以及古巴对于中国移民历史的有意遮蔽进行批判,从而引起公众对于身份意识和真实历史的深入反思。Yinka Shonibare以顽皮的艺术形式嘲讽英国在对于英雄事迹的膜拜身影下被遮盖的殖民历史,为对历史的观看提供了双重角度。而英国皇家海事博物馆对其的收藏与展示,也表明了英国对于这一双重历史面向的接受。而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问题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宽容开放也值得中国当代艺术学习。

文/韦娴坤
编/林佳斌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