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我院非遗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连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时间: 2016.6.20

2016年6月13日至1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民协、中央直属单位以及港澳台地区的200余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代表参会。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中国民协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我院乔晓光教授当选并连任中国民协第九届副主席。本届会议共选举出15位主席团成员,潘鲁生当选为主席,万建中、马雄福、王勇超、韦苏文、叶舒宪、乔晓光、刘华、李丽娜、吴元新、邱运华(驻会)、沙玛拉毅、苑利、索南多杰、程建军当选为副主席。冯元蔚、冯骥才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作为中国文联团体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于1950年3月29日(1987年以前称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起改为现名),是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繁荣发展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总结近五年的专项工作,中国民协开展了多项重大工程,如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村落全国普查、唐卡调查、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等重点项目,尤其是近十亿字的“中国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显示了一代学者与文化工作者的强烈使命感和所付出艰辛。

正如冯骥才主席在开幕词中所讲:“中国民协成立已经六十五年。我们已经开过了多次大会,每一次代表大会,都像是一次火炬传递。这传递,就是从前一代人手里接过火炬,我们是从郭沫若、老舍、周扬、钟敬文等先生那一代人手里接过火炬。”这是知识分子对民间文化传承使命的感言,薪火相传,筚路蓝缕,中央美术学院的先辈们也热心并投身民间文艺发展的事业之中,并做出了卓越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常任侠先生曾担任“文革后”中国民研会复会后的常务理事,并为民研会主办的民俗学、民间文学讲习班学员授课;八十、九十年代,在江丰、杨先让、靳之林、冯真等先生的努力与推动下,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美术热”。

至本世纪初,民间美术专业走向低谷,乔晓光教授抓住时机,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创了中国民间美术专业的改革与转型之举,并通过务实的基础研究与社会项目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发展。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国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同年,他参加中国民协在山西榆次后沟村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大会,并为“抢救工程”起草《中国民间美术分布地图册》编撰大纲,成为最早的亲历者与参与者;2003年1月,乔晓光教授策划,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北京高校创建中国第一个“青年文化遗产日”;2002-2006年,承接并主持“中国民间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相关申报工作,筹备并举行“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申报三次,最终于2009年申报成功;2004年,根据教科文组织非遗理念与项目实践原则,结合多变的田野调查与基础研究的经验,撰写《活态文化》一书,提出了“以村社为文化生态主体,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研究方法”;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民间文化守望者”提名奖;2009-2012年,申报并主持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的田野调查、研究与编纂工作;2011年,乔晓光教授担任第八届中国民协副主席,主持“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子项目《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的抢救性普查和文化档案编纂工作,推动中国民协“中国剪纸研究中心”的建立,编写《<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田野调查与编撰工作手册》并召开项目业务培训与经验交流会。乔晓光教授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研究与教育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心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谈到:“民间文艺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人才是决定因素。要做好传承人特别是高龄传承人的保护,重视师徒传承,做好受承认的培养和扶持,加强青少年人才培养,推动民间文艺学科建设,让民间文艺事业后继有人。”民族文化的承继,文化传统的转化与创造,民间文艺生命力的激活,关系中华文化根脉,后继者是为传承根基,民间文艺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应该是学院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乔晓光教授为之不懈奋斗的使命。

文/非遗中心 董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