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生长”中的艺术与医学关系探微:章燕紫个展“本”于香港医学博物馆开幕

时间: 2016.7.9

章燕紫是一位独创的画家,也是一位心理治疗的“女巫”。她的画在艺术和治疗之间达成了一种危险的平衡。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她寻找人类自救的生命源泉。

——北岛

2016年7月8日下午6点,艺术家章燕紫携近一年新作亮相香港医学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本”,展览由香港方由美术和香港医学博物馆共同主办,呈现艺术家延续“止痛贴”创作系列的新状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及內地事务局副局长陈岳鹏先生, JP、艺术家徐累、艺术批评家皮道坚、香港医学博物馆学会主席余毓灵医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史论教授安雅兰(Juie Andrews)、香港M+博物馆高级策展人皮力、方由美术创办人梁徐锦熹(Henrietta Tsui-Leung)、香港医学博物馆馆长董嘉欣(Yan Tung)等出席展览开幕式。此次展览也是方由美术成立十周年和香港医学博物馆成立二十周年的艺术庆典。

章燕紫自涉猎“医学”主题创作以来,似乎找到一个契合自己艺术性格的完美出口,也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以前的创作过程总是纠结的,也是痛苦的,探索到自己“止痛贴”题材后,似乎也为自己的创作之痛寻得一贴止痛药,现在的创作对她来说是一种极为顺利的享受。而且很多朋友似乎把章燕紫身份与大夫划上了等号,经常有人询问她头疼脑热该怎么吃药,她坦言只是一个艺术家,以此为题材只是试图寻得现代人一种身体与心灵慰藉的共通之处。而对于“本”作品的过渡,章燕紫自称是“生长”而来的,她不清楚自己艺术的下一步通往何处,她也没有刻意进行规划,一切皆是自然生长。

对于章燕紫的艺术,批评家皮道坚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提到,她是当代水墨艺术中杰出的代表,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的文脉,对传统文化的浸润很深,对书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都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同时对当代生活的感知也十分敏锐,对材料、物性的敏感也使她的艺术独具特色,比如此次在医学博物馆展出的作品就用了很多以前水墨没有的材料,这种新材料的运用使得在医学博物馆的环境下更具人文关怀。虽然当代艺术讲突破媒介界限,但我觉得水墨在章燕紫这里是一种文化精神。

相比之前的创作,本次展览作品更具社会和人文价值,以往创作多注重艺术家的自我感受与表达,本次展览作品多从生活的、社会的、大众的经验和记忆出发。一年之前,章燕紫应邀前往香港医学博物馆考察,这是香港一所以医学为主题的博物馆,介绍香港医学发展历史,并阐释传统中医与西医对于诊病治疗的不同见解。章燕紫在半个月的考察期内,了解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观察博物馆种植园的中医药草,在一年多时间内完成这一拼创作:《复苏》、《宫》、《空芯片》《恢恢》⋯⋯

日据时代,医学博物馆的前身细菌检验所成为细菌专家的拘留营,Robert Cecil Roberson教授为避免受日军胁迫利用,在1942年毅然跳楼自杀。这一历史深深触动章燕紫,她感慨强大的精神与易摧的肉体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以此创作作品《复苏》,作品在视觉上呈现为“天使之翼”,羽毛则在艺术家熟悉创作语言上作延伸处理,艺术家将医用纱布撕成小碎片,中间包裹着过浆的中草药材,一片片散发着药材味道的“药羽”渐次生长在翅膀之上,作品讲述一个“希望与救赎”的故事,也启发人们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宫》也是在博物馆考察基础上特意创作,作品以博物馆收藏的一张早期西医产床为模型创作,借助这个不断孕育生命的产床,表达了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对生命诞生的痛感和敬意。作品表面以绘有药草的“止痛贴”覆盖,而所绘药草正是医学博物馆种植以供研究之用的药草。艺术展览隔壁是医学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以科普的形式讲述人的受孕、胚胎生长、生育生产过程,以科学和艺术的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个话题,对于观众来说也是更加生动的经验感受。艺术家徐累接受艺讯网采访时肯定此次展出作品与医学博物馆环境的高度契合,在延伸以前主题的同时也具有“项目性”,用艺术的方式提升了医学的“仪式感”,表现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中医的形而上精神。

艺术与科学,似乎分属人类知识经验的两个不同空间,一个追求理性精确,一个追求感性肆意,但在人类的知识发展中也是彼此分不开的,文艺复兴大师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艺术,试图将艺术提升到与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现代科学的进步也催生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章燕紫水墨艺术与医学科学的融汇贯通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契合,正如香港医学博物馆馆长董嘉欣女士(Yan Tung)所言,“本”是一首关於科学研究、想像力及观察的诗。

方由美术负责人梁徐锦熹肯定这次展览“对于香港来说,是难得一次的艺术与医学的学术交流”。展览持续至8月28日。

文丨张文志
图丨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