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美的颠覆——意大利当代艺术的洞见”在侨福芳草地当代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侨福集团主席黄建华个人收藏中最具代表性的意大利艺术藏品,虽然展览作品出自个人收藏,但系统、清晰呈现意大利“贫穷艺术”(Arte Povera)、“超前卫艺术”(Transavantgarde)和“新罗马派”(New Roman School)的艺术发展脉络与状态,体现20世纪80、90年代艺术思维的多样性、诗意性、丰富性以及当时的伦理责任观,这对当代众多年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持续的影响。本次展览由国际著名的策展人、艺术史学家罗兰·艾格先生(Lorand Hegyi)担任策展人。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对西方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广泛受到美国、英国等艺术的影响,但对意大利当代艺术的关注远远不够,其实意大利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领域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提到意大利当代艺术有着“否定之否定”规律:贫穷艺术反对抽象,把“反艺术”变成了艺术;超前卫艺术则由重新回到具象绘画、架上绘画。
《美的颠覆——意大利当代艺术的洞见》的独特之处在于,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意大利艺术实践的复杂性、趣味性及不拘一格的特性作了一个特别的注解,并体现了收藏家黄建华先生对意大利当代艺术的个人观点和浓厚兴趣。本次展览无意将自二战以来的所有意大利当代艺术实践进行全面展示,其宗旨是展现意大利当代艺术所蕴含的千姿百态、不拘一格和包罗万象的特性,以及意大利几代艺术家对世界艺术发展产生的深远与巨大的影响。展览按照意大利当代艺术风格流派基本分为三个部分展出。
“贫穷艺术”体现出上世纪6、70年代意大利先锋艺术家的诸多观念实践,体现他们在艺术上的的根本性反思,以及在实际社会文化环境中对艺术实践的再定位和再语境化。经过一段不同形式的精神抽象和乌托邦式普救论洗礼之后,“贫穷艺术”的艺术家们都尝试构思自身对时间、材料、运动、身体、自然,以及对各种文化隐喻,对行为、干预、变革、发展的处理方式。该展览部分囊括阿里杰罗·波提(Alighiero Boetti)、吉赛普·佩诺内(Giuseppe Penone)、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马里奥·梅尔茨(Mario Merz)、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萨尔沃(Salvo)、阿尔多·蒙迪诺(Aldo Mondino)等“贫穷艺术”一代中传奇艺术家的作品。
超前卫艺术是意大利版的新表现主义,当代艺术的发展使人难以将艺术与非艺术及生活行为区分开来。特别是继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现成品艺术涌现之后,西方艺术开始演变得荒谬和概念。超前卫艺术反其道而行之,注重形象与形式的再现,对传统模式的借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妥协,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本能,充满个人、神话及宗教色彩的艺术内容,以及与人类内心情感息息相关的一切事物。美术史赫赫有名的“意大利超前卫派三C”桑德罗·基亚(Sandro Chia)、恩佐·库基(Enzo Cucchi)、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均有作品在该部分展出。
距离时间最近的“新罗马派”也叫“最后的一代”,以贾尼•德西(Gianni Dessi)、布鲁诺•切科贝利(Bruno Ceccobelli)、皮奇•坎内拉(Pizzi Cannella)、吉塞普•戛洛(Giuseppe Gallo)、农西奥(Nunzio)、马克•特里(Marco Tirelli)为代表。他们面对文艺复兴、风格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形而上画派及1945年后不同形式的精神抽象主义等传统时所采取的智性方法,即以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的“空间概念”(Concetto Spaziale)为主,以“贫穷艺术”的一些元素为辅,注定了他们创造出一种全新、折衷的智性思维。这种智性思维,映照出长存的观念主义和短暂的超前卫两者的危机。新罗马派提出一种充满智性的、基于多元历史的视觉造型(visual-plastic)语言。这种语言一方面以后现代解构方法论为依据,另一方面以鉴赏所谓的“微观叙事”(micronarratives)为出发点。
在展览开幕式前日,侨福芳草地当代美术馆还举办了同名学术研讨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参展艺术家贾尼·德西、吉赛普·戛洛、乌戈·吉列塔、玛丽娜·帕里斯参加了研讨会,本次展览策展人罗兰·艾格先生担任主持。研讨会围绕此次展览探讨了“历史的敏感性创作场所”以及“对当代艺术叙述的重新思考”两个话题。
展览持续至10月15日。
文、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