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论坛丨“对观看的观看”:王逊美术史论坛暨央美博士后论坛第一板块

时间: 2016.9.24

2016年9月22日上午10点,“观看之道”王逊美术史论坛暨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博士后论坛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举办。

王逊美术史论坛是中央美术学院多位青年学者借纪念王逊先生百年诞辰的契机,以“艺文志论坛”系列讲座活动为基础,提出创办的纯公益学术平台;博士后论坛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开办的第一届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以“观看之道”为主题,分为六个板块,期望以开放的态度和自由的讨论推动对“观看”这一美术史研究上的关键问题的讨论。

论坛第一板块主题为:“对观看的观看”。本场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王浩担任主席,报告人有中央美术学院刘晋晋、中国美术学院张东华、南京师范大学匡景鹏、北京师范大学唐宏峰。在每位学者发言后设有相应的评议人,评议人需对发言学者论文相关内容进行评议与提问。

就如本次论坛所奉行的宗旨一般,期望学者之间以“开放、自由”的讨论进行学术切磋。本场论坛的首位报告者,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刘晋晋,其论文《交错的观看之道》从对“观看方式”这个复杂又多层次的概念展开,随后,对应评议人匡景鹏与报告人刘晋晋双方就艺术“观看”的核心与内核展开激辩;匡景鹏发表报告《纯粹的目视——福柯关于视觉现代性的认知》后,刘晋晋也针对其内容进行评议,加上现场教授、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论坛很快就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掀起了第一个现场高潮;中国美术学院张东华,用其画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为现场观众带来论文《沈括的“以大观小”和郭熙的“三远”——中国画的空间建构模式探源》报告;最后发言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唐宏峰则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情包”为内容进行主题演讲,其汇聚了幽默诙谐的演讲风格与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为本场论坛划上了完美句号。主席王浩欣喜地表示,原以为第一场论坛学者们需要时间渐入佳境,没想到一开场就已经如此精彩。

刘晋晋(中央美术学院):

所谓的观看之道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是由众多道路、岔路交错而成。但是由于该词太普通,使用这个术语的学者们往往只是单纯使用着自己观念中的观看方式,很少意识到该词的其他含义,更不要说进行反思。这造成了学科话语内部的混乱。虽然没有理由固定该词唯一正确的内涵,但是有必要通过梳理历史和当代文献中该词的多重用法把该词的各种使用情况展现出来,使得对该词的使用从随意变为自觉,从而避免研究者的各说各话。当然追溯一个术语的历史源头并非打算复辟所谓原意,而是希望拓宽当代视野,让过去的观念焕发出新的生命。

(论文《交错的观看之道》节选)

张东华(中国美术学院):

本研究以宋儒的修身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为出发点,以沈括“以大观小”的绘画观为例,结合郭熙的“三远”来探讨宋代的绘画观和绘画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和还原传统绘画的空间建构模式和观看方式。

(论文《沈括的“以大观小”和郭熙的“三远”——中国画的空间建构模式探源》摘要)

匡景鹏(南京师范大学):

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讨论了西方三个不同时期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型,分别为:相似性、再现与现代时期的知识型。其中,在现代时期的知识型中,他构建起了现代人的血肉之躯。建立在现代人基础上的“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看”,它是一种侧重于生理感官的、纯粹目视,这也是他关于视觉现代性的认知。早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福柯就对纯粹的目视进行了知识考古学的分析,随后在《宫娥》、《这不是一只烟斗》和关于马奈的讲座中,围绕着这种目光及其对象的纯粹性展开了细致地研究。福柯肯定了视觉感知的优先性,可是又将其移向历史,一切皆文本,包括看。这意味着纯粹的目视与语言具有了同构性。最后,自马奈之后,很多现代艺术理论家都围绕着视觉现代性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其中格林伯格最具代表性。从其理论主张上来看,他将绘画的现代性特征局限在画面上,并通过向绘画基底无限还原以保持视觉的纯粹性,这最终导致了其走向虚无主义;而福柯在实物的厚度上思考绘画,把它放到目光真实的空间中,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他对格林伯格的视觉现代性理论的纠正。

(论文《纯粹的目视——福柯关于视觉现代性的认知》摘要)

唐宏峰(北京师范大学):

本文以表情包为中心讨论当代网络图像,集中于“帝吧”网友用表情包大战Facebook来反对台独这一文化与政治事件。本文研究该事件中的图像使用状况,对其图像含义与效果进行细致的分析。本文指出,表情包图像的根本特征在于“套层”与“滑脱”的双重机制,基于photoshop 技术,表情包图像组合了不同层次、相互之间矛盾与拆解的图像元素,其意义中空,却由此最好地发挥了设定的政治功能。

(论文《套层与脱域:表情包大战的图像政治》摘要)

编/林佳斌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