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论坛丨“媒体的‘观看’与艺术史书写”:王逊美术史论坛暨央美博士后论坛第六版块

时间: 2016.9.25

2016年9月23日上午10点,“观看之道”王逊美术史论坛暨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博士后论坛四至六版块研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本次论坛以“观看之道”为主题,分为六个版块,期望以开放的态度和自由的讨论推动对“观看”这一美术史研究上的关键问题的讨论。

第六版块主题为“媒体的‘观看’与艺术史书写”,本版块主席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ART INFO)编辑张文志,他将与《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凤凰艺术》主编肖戈、《美术研究》编辑赵炎、《艺术中国》副总编许柏成、《艺术新闻/中国版》编辑部主任陆晓凡一同探讨媒体在艺术史书写中的作用。这个版块将以媒体圆桌的形式向全体与会者开放,进行自由讨论,这也是本次论坛的形式创新之一。

张文志(CAFA ART INFO编辑):媒体介入艺术

作为本次媒体圆桌的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编辑张文志首先对媒体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媒体如何介入艺术率先引出话题:关于艺术的讨论、艺术史书写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唐代就有了第一本绘画通史,欧洲在文艺复兴也有了自己的美术史书写。但“媒体的观看”对艺术的介入,以及对艺术史的影响是比较晚的,艺术发展到向现代转型的时候,媒体的观看才介入艺术现场和艺术史。这当然与社会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民主意识程度、信息传播技术等相关。

从艺术自身来考虑,需要媒体介入,或者媒体能够介入,这意味着艺术开始考虑跟观众、展览、市场发生诸多的关系,而且媒体一介入就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很明显的开始影响美术史的发展、演进。比如“印象派”就是因为一个媒体记者调侃、揶揄莫奈的画作而得名;英国YBA艺术的崛起,电视台的推广功不可没;85新潮美术的兴起,也得益于当时很多艺术家能从艺术媒体获得一些国外前卫艺术的信息。

陆晓凡(《艺术新闻/中国版》编辑部主任):中国艺术媒体三十年

《艺术新闻/中文版》是创办于1983年的国际权威艺术媒体 The Art Newspaper 的中文版本,由享有文化类媒体出版经验的现代传播集团与国际出版社 Umberto Allemandi 于 2013年3月合作推出。除了引进国际版的重要艺讯以外,《艺术新闻/中文版》将致力于中国艺术界的发展动向,其中包括艺术政策、艺术市场的最新动态、中国艺术机构的发展状况、文化遗产、展览、新趋势等内容。

陆晓凡女士通过介绍《艺术新闻》关于中国艺术媒体演变三十年的特刊内容,向大家简单梳理了中国艺术媒体的演变,以及其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媒体的出现与前卫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诸如《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的出现成为全国美术研讨的阵地。同时,地下出版物如《红皮书》、《白皮书》等也在着眼于传播当代艺术。到了2000年后,随着互联网和艺术市场活跃时代的到来,艺术媒体由政治审查转向资本博弈。网络媒体如“美术同盟”、“雅昌艺术网”,杂志如《艺术财经》、《HI艺术》相继创立。2010年,《艺术界》创刊,成为首本中英双语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刊物。而至2013年以来,微信公共平台、APP移动端开始改变传统的阅读习惯,如“艺术新闻”、“艺术头条”等移动阅读APP相继上线。

赵炎(《美术研究》编辑):传统纸媒的生存之道

《世界美术》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1979年创刊,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世界美术》开始系统地介绍西方艺术,成为国内获取世界艺术资讯的重要途径。历经二十多年风雨历程,见证当代艺术大潮,追踪视觉文化前沿,报道全球艺术动态,追溯世界艺术历史,为新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努力与贡献。

赵炎谈及:目前随着资讯的发展,《世界美术》也面临着当前纸媒的共同问题。网络开放和自媒体普及的冲击下,新媒体适合了高速传播的需要,但没有经过专业的学术过滤。同时,快餐式的学术消费,只言片语的截取学术资讯,难免偏颇。因此,通过严密筛选和校对,以及学术性的翻译与研究,《世界美术》杂志依然具有生命力与价值。并且,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学者原创文章的发表力度。

肖戈(《凤凰艺术》主编):“全媒体”与“大艺术”

凤凰艺术全媒体(art.ifeng.com)以凤凰卫视传媒集团为依托, 是集团实现第三步战略转型的旗舰媒体。它使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创新性地参与文化领域的创造与传播,向全球华语受众提供高端文化资讯。凤凰艺术全媒体整合了众多专业媒体机构生产的内容、用户生成的内容、以及自身生产的专业内容,提供含图文音视频的全方位综合艺术新闻资讯、深度专题报道、观点评论、互动应用、分享社区等服务,以实现“全媒体”的概念。

肖戈女士首先简介了凤凰艺术,并提出其自身定位:凤凰艺术希望达到综合性大众媒体与小众艺术圈的沟通和平衡。走出门户局限的艺术媒体,将艺术圈与普通大众结合。希望搭建多元化“大艺术”的概念。一方面强调专业性,一方面致力于雅俗共赏的艺术普及与美育。

许柏成(《艺术中国》副总编):互联网媒体发展之道

艺术中国是由中国互联网中心领导的、由国务院新闻办管理的国家级对外传播网站中国网旗下的专业艺术媒体。艺术中国依托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的权威传媒资质和雄厚报道资源,秉承新文化、大视野、全资讯的媒体精神,凭借对艺术界现状和相关业界资讯的权威判断与即时报道。

许柏成副主编在发言中首先对中国艺术媒体发展历史做了梳理,并随后谈及网络媒体的自身局限等问题。中国艺术媒体的活跃期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潮相关,发展到互联网大潮下的网络媒体时代,网媒本身存在着优势与不足。许柏成指出,其中不足体现在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逐渐变成现在资讯的复制与重复。大众艺术媒体的引导呈现出一边倒的现状,继而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同时,网媒使得大众对艺术品的感受成为虚拟,同时也存在着过度关注主流而忽视支流等问题。

盛葳(《美术》杂志副主编):“媒介”之于艺术史研究

《美术》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杂志全面及时地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窗口。

作为杂志副主编,同时也是艺术史研究者、理论家与策展人,盛葳老师在发言中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媒介”与艺术史的书写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

盛葳谈及,“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可以被作为“载体”来理解。对历史和艺术史的书写而言,“媒介”不仅仅是载体,也是改变知识和艺术史写作的力量。那么在中国美术史上,例如宋画,在明清之后逐渐程式化。盛葳老师指出,除了常言的“艺术自律”外,另一面也应看见时代传播“载体”的变化。
具体而言,明清时期版刻技术使得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因此版刻需要将图像画面更符号化,以便于复刻。其次,墨色也不可能太丰富,才能符合廉价传播的要求。另外,以张大力的作品《第二历史》为例,盛葳老师认为“媒介”也能重塑历史,图像在时代中被不断改变和重组利用,那么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否真实?其实未必,而这也是美术史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文丨余娅
图丨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