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马修·巴尼座谈会:“洞察文明异化的妖孽时代”

时间: 2016.9.25

讲座全程视频(或点击首页“视频”栏目观看):

CAFA讲座丨马修·巴尼座谈会:“洞察文明异化的妖孽时代”

“说马修巴尼是幻想与捏造大师,实在胡言!他只不过以犀利的眼睛洞察文明异化的妖孽时代,用另一种陈述方式和语言系统表达了自己看到的现实。经过修炼能够变化多端的可谓妖精,被主流封位座次的称为神仙,马修巴尼成正果。”

——吕胜中

2016年9月22日至24日,美国艺术大师马修·巴尼带着其歌剧影片《重生之河》((River of Fundament)登陆中央美术学院,这也是《重生之河》在亚洲的首映。

《重生之河》改编自诺曼·梅勒1983年的小说《古老的夜晚》,讲述了一位埃及的魔法师试图使用魔法和欺诈得到永生的故事。影片以美国文化风貌为背景,由三幕歌剧组成,每部分都从一辆标志性的美国汽车作为叙事线索的切入点,而后过渡到一段现场表演,着重展现主人公复杂而多面的人格世界。巴尼花了八年时间完成他对梅勒小说的阐释,造就了这部长达5小时50分钟的《重生之河》。片子自2014年展映以来,因其怪诞、“污秽”的场景与情节受到极大争议。24日下午四点半,艺术家马修·巴尼于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艺术创作对谈会,为观众揭开《重生之河》的神秘面纱,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郁洋为活动主持人。会谈初始,中央美院副院长苏新平表示,马修·巴尼已经成为美院近几日最重要的话题,他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无论对青年学生或是美院教学一定会产生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中央美院教授吕胜中从宗教祭祀角度对《重生之河》进行解读:“我看《重生之河》觉得是一个世纪末盛大的、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人们表情淡定,偶尔的微笑显得愈发悲怆,歌唱者与牺牲品都激情满怀而又心事重重,因为轮回转世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而诺曼•梅勒是出于污秽中的我们每一个人。”

正式会谈部分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主持,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艺术家汪建伟、曹斐,分别对《重生之河》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田霏宇对话马修·巴尼:《重生之河》的张力与矛盾

田霏宇首先介绍了马修·巴尼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地位和重要节点, “马修·巴尼的作品无疑和中国的艺术有很深的联系,并且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反思。”田霏宇说道,“在这组片子(《重生之河》)里面我们看到文化的结构、戏剧的结构、电影的结构、视觉的结构。我想请马修阐释,作为创作者如何在不同层次的结构之间寻找平衡?面对跨国、跨文化环境,他的作品会有何影响?”

马修·巴尼表示:“我和戏剧语言有很明显的联系。在歌剧中,我往往会以非具体的形式追随主线,并不会关注很多细节。因此,我希望作品的视觉和音乐以歌剧的方式结合。这样,你就会看到细节与宏观之间的张力,这个张力并非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现。”其补充到,“与以往不同,《悬丝》中运用更多的是设定的环境,比如设定一个特定的空间、没有影子、不受重力影响的真空的模式,真空可以让物体和环境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而在《重生之河》中,我更想考虑一个真实的环境,向观众展示物体、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二者如何产生矛盾冲突。”至于马修的作品在跨文化的环境内产生什么影响,他认为他这次的作品充满明显的对比和矛盾,就像北京这座城市一样。

此外,田霏宇提及诺曼·梅勒:“有人说诺曼是在写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马修对此回答:“小说里地域、古埃及神话联系直接、明确,这让我难以展开创作。但后来我又觉得这是一种可以解放我的情况,因为我不得不穿越这种联系,找到一种抽象的语言。”诺曼的小说中,自己是可以重生三次的巫师,最后一次的重生失败了,但是法老可以无限地重生。马修认为,“就像诺曼渴望成为海明威这一列作家中的一员却又不成功一样,这是诺曼对自己的一种回想,这对我组织故事是很有帮助。”

汪建伟:《重生之河》中的宗教与“昏睡”

艺术家汪建伟与马修有过多次的联系与交往,其表示:“第一,基督诞生于马槽,在作品中,人于汽车中重生,而重生必须经过一种仪式,马修认为这种仪式就是肮脏,这种肮脏是对我们认知洁癖的挑战;第二,寓言必须用一种语言展示出来,而马修的语言就是电影;第三,宗教仪式需要被某一东西激活,所以在电影中,汽车和人类没有界限,发动机和性交融合在一起。”

汪建伟认为马修·巴尼这部长达六小时的影片确实容易使人昏昏入睡,二者中昏沉,可能就是神秘和现实主义的媒介。对此,汪建伟引出了对于“昏睡”话题的探讨,他说道:“如何理解昏睡?因为处于神话、秘境、不解之间,我们只能保持抗拒,这容易使我们昏睡着度过这段时间。马修可能会相信有这么一种时间,事物会超出规定,自由、松散,而且没有一种知识会对这种现象独阐。”

邱志杰:马修·巴尼的美国是一个陌生的美国

邱志杰认为,“在《悬丝》中,我看到一种美国国家手术室的气质,而《重生之河》给了我另一种美国的气质,神经质,但又特别纽约客,马修在安迪·沃霍尔之外,阐述了一个不只有超市、可口可乐的陌生的美国。美国在底特律遭受到失败之后,已经开始思考重生。在《重生之河》我还看到在古埃及神话的主线中,充斥着非洲宗教流,非洲的宗教现在已经渗入了世界的角落。同时,我也思考中国人如何看待重生?埃及人追求不朽,而中国人追求的是不息。”最后,他向马修提出了一个问题:“影片中亚洲人的形象很少,此次在亚洲播映《重生之河》是不是很有意义?”

马修·巴尼回答道:“底特律的历史和汽车密不可分,但还有一些历史前文化,比如它有矿产、河流、河床,便于运输,所以它与美国史前文化(印第安文化)相关。我们想把印第安文化引入片中,我们在序言、结尾中都体现它,特别是结尾处,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印第安文化。但印第安文化和和亚裔美国人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曹斐:从影像角度解读马修·巴尼

曹斐则从视觉、影像的角度试图解读马修·巴尼的作品:“我从影像的角度来解读他的作品,我并不会去解读每个角色和之间的关系。”曹斐认为,《重生之河》就像一个百科全书,其中图像来自因特网、杂志、神话……最终形成一个视觉的文本,马修可以引用多种方式,但方式之间可能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才会出现一种断裂。

曹斐谈及自己感兴趣的是影像之中的时尚和视觉因素。据她所知,马修作品中人物形象、舞台布景都十分地讲究。作为女性艺术家,她最为兴趣的是马修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因为马修的作品中常出现生产、性器官、两个怀孕妇女很暧昧的关系。

马修表示:“关于情欲,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我们如何对待直面性场面的问题。在诺曼的小说中,有很多赤裸的性交场景,理解这些赤裸的场面如何产生?如何带来一种作品的撕裂?是很有用的。我感兴趣的是如何使用《古夜》中的情欲场面,而不是弱化。如果我们能够将叙事看做一种生物,它的生物组织功能消化了不同来源的图像,我会表现这些场景像消化系统一样,但是却有情欲的驱动力,同时它有一条主线:出生、怀孕、生育。”马修希望能够使诺曼作品中处于男性主导的角色使用女性的语言,但其表示,他们那代很多人对此有争议,但在影片中存冲突是极为重要,与此同时,他也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平衡。

会谈最后,现场观众从声音、性、空间、幽默等多种不同角度,对马修·巴尼提出问题,马修也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回答,以此使观众能够进一步理解《重生之河》的创作及作品本身。

文/钟钰炜
编/林佳斌
图、视频/杨延远、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