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后感性”:被无限地延长到一生的青春期

时间: 2016.11.9

2016年11月5日下午,“后感性:恐惧与意志”展览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启幕。此次展览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共同主办,邱志杰担任展览策展人,展出30位艺术家的31件作品,包括21位亲身参与过历次“后感性”展览的艺术家和9位青年艺术家。

回溯:青年艺术家的实验精神

“后感性”是指以1999年邱志杰和吴美纯策划的“异形与妄想”展览为起始的一场持续了10多年的中国本土实验艺术实践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一群年轻艺术家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团体,他们不满当时艺术圏的流行趣味,反对观念艺术的一统天下,不受材料和观念的束缚,强调现场的可感受性,以拓宽艺术创作和实践边界。他们持续10多年的思考和创作,许多人至今仍然活跃在当代艺术创作的第一线,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

作为“后感性”的发起人和亲历者之一的邱志杰,其表示,“后感性”在方法上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一种“穷尽理论”的工作,“当理论不够用的时候,我们逼出自己身上潜伏着的、可能有的那种叫做灵感性和开放性的东西。就像我们倒退走路,这时候我们身上每一个毛孔都打开,去感知整个场景向后退去,探测后面那份土地是不是可靠。”

邱志杰将“后感性”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999年到2001年,这阶段的“后感性”艺术家们使用各种极端材料来加大现场的刺激,否定枯燥的、标准的观念艺术,创造激烈的现场感;到了2001年之后,“后感性”艺术家们做了大量的对“当代艺术成为一种比赛制度”的现状的反思。邱志杰与刘韡策划的“长征”计划,随着“长征计划”进行到每一站,参与人的身上就会相应的出现纹身,这个行为把中国人的身体艺术推到了一个“与历史结合的高度”。后感性的艺术家们做了非常多的实验,去对抗一种展示制度,为此他们向剧场学习经验,把展览的发生本身变成一种实验性的现场;第三阶段可认为在2005年以后。随着798画廊的成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做个展,“后感性”作为群体的小组活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经停滞了。“但我发现在不同的角度上,大家都已经纷纷深入到了历史的现场,”邱志杰提起了几位艺术家的实践,“我们看到刘韡的‘狗咬胶’是‘后感性’第一批的权力建筑;我自己走上南京长江大桥,从关注身体到关注生命;我现在手里拿的这颗苹果,是刚才李宝元先生给我的,这是他在甘肃的石节子村开发的项目,这次展览有琴嘎和他们合作的作品。”在邱志杰看来,尽管“后感性”的艺术家们似乎平时并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定期聚会的交流,但是都不约而同地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到整个中国社会机体内部,从事历史感的工作。

“尽管后感性内部各个艺术家的气质各异,大家关注点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似乎都抱有某种与过去彻底决绝的坚决态度,他们拥有更多维的知识结构和视觉经验,他们表现出更强的文化自信和勇气。”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于开幕式上说到。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这并不是一次回顾展

本次“后感性:恐惧与意志”展览由邱志杰为策展人,分为作品和文献两部分。除了呈现“后感性”的艺术家的创作,还有部分详细的关于“后感性”发展的图文资料,如当年的画册、草稿、照片、甚至交流的书信往来等等,试图提供一种更完整的方式,去窥见这批艺术家的巨大热情及思考。尽管看起来似乎有一些老作品,但它包含着旧作品的复原、以及当年未能实现的而今天完成的方案、还有当年那批艺术家的新作品等。

除此之外,就如策展人邱志杰所说,“这并不是一次回顾展”——展览还邀请了近期活跃的、在创作理念和行动上与“后感性”艺术思考较为接近的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以呈现一个开放的和不断地被定义的“后感性”。 “我们从这些年轻艺术家身上看到了我们所期待看到的实验精神,我要特别的感谢他们能够参与到这个展览,使得工作获得一种别样的参照,也最终使我们这个展览没有变成回顾,而是真正实现了一个向前走的展览。”邱志杰表示。

因此可认为,这是一次新的、前进中的“后感性”的展览,是继1999年的“后感性”展览、2001年的“狂欢”、2003年“内幕”、2004年“忐忑”、2005年的“锦囊妙计”11年之后的又一次的后感性的展览——“恐惧与意志”。

17 年后,重提“后感性”有何意义?

“从精神上来说,我们很想把‘后感性’等同于实验精神。因为我觉得十几年之后我们大家既然还能够一起来构思一个展览,是因为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保有一个实验者态度。绝大多数当年参与“后感性”的同志们,应该说至今都没有堕落、没有腐败、没有津津乐道于房子或者车子。”邱志杰于开幕式时候如此谈到。

那年参与“后感性:异形与妄想”的那批艺术家,按照邱志杰的说法,“创造的生涯尚有变数,多半人还在莽撞地往外探往前冲,显然还没堕落到需要过早地进行自我历史化的程度。而大家虽然友情依旧,但艺术道路早已一再又一再地分道扬镳,重新坐在一起谈展览的理由绝不应该只是联谊。”那么,为什么要有这么一次时隔十几年的展出?为什么后感性式的直觉引导我们谈论恐惧与意志?

17年前,这批参与“后感性”的艺术家们很多人其实远比今天的大多数年轻人贫穷、幼稚、知识上先天不足,他们轻狂、直率、浪漫,却有着坚固的“意志”,渴望改变并义无反顾地相信改变。17年后,“后感性”从作为“方法的后感性”变成“作为意志的后感性”,它试图去唤醒你的存在主义境遇,重新赋予选择权,夺回意志。

策展人邱志杰在前言写下:“后感性是对身份和类型不断地退出,不断地策划和发动对于自我和经验的再陌生化。后感性是从来没有完成过的镜像阶段,是被无限地延长到一生的青春期。”

文/林佳斌
图/林佳斌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后感性:恐惧与意志” 
主办: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明当代美术馆 
总策划:周旭君
策展人:邱志杰 郭晓彦
助理策展人:张嗣 刘杰 杨青
开幕式:2016年11月5日(周六)16:00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5日-12月11日
展览地点: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二层

艺术家:陈文波、陈晓云、高世强、蒋志、李振华、刘韡、陆垒、琴嘎、邱志杰、石青、孙原+彭禹、王卫、王郁洋、乌尔善、杨福东、余极、张慧、郑国谷、朱昱

青年艺术家:冯琳、李明、陆扬、马秋莎、佩恩恩、张玥、张云峰+李海光、赵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