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五年磨一剑:“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将于国家博物馆开幕

时间: 2016.11.18

2016年11月,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简称“历史画创作工程”)在广大美术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历经5年时间的认真创作,精心打磨,如期完成,由146件(幅)作品构成恢弘壮观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将于2016年11月2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社会公开展示。

11月18日上午,“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办公室主任刘健等出席。

历时五年筹备,海选征集与特邀并举

本次“历史画创作工程” 由主办部委领导担任主任的组委会,同时聘请了全国50余位著名美术家、理论家和考古历史学家作为创作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负责具体的创作评议指导工作;再由精干人员组成工作班子负责日常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为顺利实施工程创作活动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

为了保证优秀创作人才的选拔,由中国文联等单位共同通过媒体发布选题和作者征召公告,召开创作动员会,面向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美术家开展创作申报工作。2012年底,“历史画创作工程”办公室共收到来自各地踊跃申报的各类绘画和雕塑形式的草图1000余件。至2013年中,“历史画创作工程”在组委会主要领导参与和专家委员会经过两轮的观摩、评审、票选,从海选和特邀作者的申报草图中产生165件入围作品。为求质量保证和体现人才选拔公正,主办单位举办历草图公示展,征询社会各界的批评意见。

经过将近一年多时间创作主题内容的不断深化开掘和艺术形式反复调整修改,“历史画创作工程”的草图在构思立意、风格形式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形成了一支近300人的作者队伍。表现形式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四个种类。作者中既有年届八旬的老艺术家,也有不到四十的轻的作者。特别是他们中许多正处于创作黄金年龄段的中年美术家,不光有着丰富的主题性绘画创作的经验,同时对历史画创作葆有偏爱、甚至执着的热情。

弥补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空白

历史画就内容而言,是以历史事件、人物和史实作为基本内容的绘画;就形式而言,它是造型艺术,通过绘画、雕塑特有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特定的历史主题。它不同于历史文献的直译,不是通史展览中籍以说明内容的插图。因此它既是历史的,又是艺术的。它要求作者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既要深入了解历史,又要准确地、艺术地呈现历史。

“历史画创作工程”的作者们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严谨刻苦的创作劳动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完成了这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史诗作品,并且在艺术的历史情景再现,史实凝缩表现、个性化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多年以来的较好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达到的艺术、学术高度,弥补了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和缺憾。

由于此次“历史画创作工程”完成后的全部作品将长期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主厅和各回廊中,为因应博物馆陈列的整体规划设计,作品尺幅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大了体量面积, 这不仅是工作量的增加,体力投入的增强,也是对作品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啻是对作者的一种能力的进一步考验。

在当下策划举办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的意义在哪?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杰出的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艺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亚于一部详实丰满的文献资料和史籍遗存。文化和文化财富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对于博物馆美术馆仅有百年历史的当代中国来说,指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几次成规模的创作活动,希图完成上下5000年文明历史的艺术创作整治达到高峰水平,既无可能也不现实。

“历史画创作工程”的作品虽然经过专家评审验收得以在博物馆赫然展示,仍然也有值得反省的缺失和应当吸取的教训,那就是即使在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积极关注、创作氛围空前自由、创作条件足够优裕的当下,历史画创作也会受作者自身学养素质的局限,创作态度、创作能力的影响,或精力投入不足;或前期案头工作欠缺、学问功夫未能下够;或后期制作中的力所难逮,过犹不及等等,留下这样那样的瑕疵和无可挽回的遗憾,犹人照镜,纤毫毕现,它们将留待历史和观众的公正评价。

编/林佳斌
图/林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