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全程视频(或点击首页“视频”栏目观看):
CAFA讲座丨范迪安:文化自觉•文化中国——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研究
2016年11月17日14:30,中央美术学院14号楼A306教室,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学术报告。这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宋晓霞开设的研究生专题课程的讲座之一。宋晓霞教授在开场时说道:“当代艺术与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关系,是本课程聚焦的一个学术问题。在全球视野下当代中国如何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对于这个问题,范迪安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是一位富有思想的实践者。”
讲座一开始,范迪安院长表示:“宋晓霞教授主持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研究》这一课程和开放式的讲授方式,为我们今天站在全球文化新的碰撞、激荡和交融的环境下看待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视野和视角。无论是从事艺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视野决定格局,视角决定方法。”只有站在时代的坐标点上,努力对文化进程和艺术现象作宏观的把握,才能形成做艺术、做文章的格局。每个人的研究都离不开整体的学术格局,因此使自己的格局和学术格局形成同构,才能有清醒和理性的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同的视角就会形成不同的判断,我们很难准确把握庞大的整体,但我们需要摆脱狭隘,要有比较正确的视角,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化自觉’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个新课题。”范院长说,“文化自觉的目的是为了建构文化中国,让我们的文化更好的发展,在世界交流中有自己的出发点和话语方式。”范院长首先从即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的基弗的展览谈起:“基弗有许多关于衣服的作品,从基弗关于衣服的作品和媒介上追寻,发现基弗的创作动机、观念和记忆有关系。正是回忆性的主题,我们看到他是有历史感的艺术家,看到他对生命存在的关切。”由此上溯基弗的老师博伊斯和许多西方艺术名家以及隋建国、王天德、尹秀珍等中国艺术家关于“衣服”的创作,可以看到有关"衣服"的图像志",这可以作专题的研究。范院长认为,当代艺术研究有不同的方式,但某些母题、媒介、形态都是研究的切入点。
接着,范院长引用了亚瑟•丹托的“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结合有助于定义视觉艺术的时刻状况”这句话指出,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几乎构成了学术研究的坐标,二者结合既看事物发生的价值,又看事物的历史联系性,讨论中国艺术,尤其需要二者的结合。基于这样的思考,范院长从以下方面展开了“文化自觉”的讨论。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
从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到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到库尔贝《画室》,再到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民》,现代主义的发生至今没有定位,而中国当代艺术追溯可以到哪一年呢?范院长说道:“这需要我们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和文化交流的背景入手。”“中国当代艺术可以从89讲起,那也可以从85讲起,更要注意从79年开始的中国艺术变革的前奏和新观念的萌发。”“或许有人会质疑这和当代艺术的关系,但艺术新形态的萌发离不开前后的土壤,就像我们今天研究五四运动,但很多事是发生在五四之前,比如新文化,甚至晚清就开始酝酿变革。不谈晚清,何来五四?如果不谈改革开放掀开的思想文化新的序幕,何来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国际交流
“从‘大地魔术师’、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到巴塞尔博览会等,中国艺术家走向了海外舞台,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范迪安谈到,“这几乎是一个正常的历史经历,一个国家从封闭到开放,从被误解到被认知,存在拉锯的过程,而现在我们处于参与、交融、相互交织、艺术对流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握共同话题与文化语境。例如在展览策划上,首先需要策展人、艺术机构的相互合作,只有当内与外两种目光交汇时,中国艺术的形象才会明确;其次,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下,共同话题不一样,但中西都越来越注重当下主题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艺术本体(媒介、方式等)、社会文化的角度(都市化、乡村变迁、社会族群、女性)等方面,找到共同的话题。
当代艺术的中国方式
在范迪安院长看来,中国传统形成的艺术观念是今天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传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支撑;我们有着丰厚的古代传统,也有着丰富的现代以来的艺术传统,即文化上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说道:“谈到当代艺术,不能简单地切割传统,许多艺术家也注重到传统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动力。例如徐冰常谈到传统对他艺术创新的支持,有时是技法上的,有时是宏观上的现实主义的关切。从全球而言,自从后现代主义以来,我们就看到传统与当代的鸿沟正逐渐被填平,传统与当代以不同的方法连接起来。这是我们探讨视野与视角的重要方法。”
就视觉方式与格物致知而言,范迪安认为,任何视觉思维总要落实在表现方式上。他列举了吴冠中、展望、喻虹、刘小东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说明艺术对现实的关切问题。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表示,中央美术学院近两年注重组织有主题的集体创作研究活动,包括推动师生深入生活,调研写生,就是希望把师生引导到对现实的关切中去,例如造型学院基础部在张路江老师的带领下,一批研究生重走长征路,画了大量的红军长征食谱,作品就充满了来自历史现场的生动感受。学院近年来活跃的教师个展和群展,也都在格物致知方面做出了成绩。
文化自信与话语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更广泛的、更深厚的自信。’这为我们在艺术领域坚定文化的信念指明了方向。"范院长认为,社会发展至今,国际环境和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形下,需要我们形成在文化自信上的共识,他说道:“我们民族经过百年的抗争、奋斗和建设,今天我们当然要有文化自信。”范迪安院长指出,文化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底气,即优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发展的母体和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二是二十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兴邦爱国、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讲座最后,范迪安院长讲道:“文化自信看上去是个大的话题,但要落实在我们从事艺术的实践中,有了文化底气,艺术才有张力和生机。从造型到体验、从宏观到微观,再到艺术语言,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增强。”
文/钟钰炜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