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首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正式开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以及荷兰著名艺术家、大黄鸭之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英国皇家艺术学副院长纳仁•巴菲尔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名誉教授傅柯林,韩国艺术学者崔泰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知名建筑师朱锫等20余位卓有建树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如何介入和引领“城市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以高端学术交流产生的智慧成果,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打造一场兼顾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国际型学术峰会。
范迪安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向参加此次论坛的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与会领导和海内外专家,通过各自经验的分享和理论的交流,使大家了解国际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发展新的趋势,围绕着正在中国这块热土上兴起的城市建设城镇化进程,展开思考与交流。他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在各自领域内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引发了艺术公共性和城市文化形象、城市品格形象等话题的热议。当下,二者正越来越体现出综合性、跨界性,在不同领域交叉交融的边缘地带,产生着新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中央美术学院正在努力深化自身的学科建设,在教学和专业的设置上,更多的强调交叉性、跨越性,以培养学生更多综合的、跨界的,能够适应社会创新需求的能力。
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出席论坛并致辞。总结长期从事中国城市建设的经验,他指出,当前中国公共艺术呈现出蓬勃兴起、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城市乃至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单靠“文化恶补”式的公共艺术投入,往往会事与愿违。因此,公共艺术不应该是在城市建设中“插花”,一定要介入城市规划中,把公共艺术作为一个艺术的大树根植在城市的沃土上,让它和城市的建筑和环境共同成长,相得益彰,为群众创造一个具有人文内涵和艺术品位的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评估督察组执行组长陈喆结合出版的《中国公共艺术年鉴》,提出公共艺术应当是表达人类文明记忆的一种公共的符号,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公共艺术更要强调文化的认同感,努力实现“中国文化世界表达”。陈喆表示,将努力促成在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建设和课题研究项目中,在实习基地建设、奖学金设置等方面给予中央美术学院大力支持,推动学院更多地参与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找到其自身超越既往因袭性城市化范式的思想蓝图、价值准则与操作工具。在这片想象力的处女地上,广义公共艺术的介入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规划及引领作用。公共艺术不仅可以标示城市的精神高地、浇铸城市的文化魂魄,更能够以其超越狭隘功利主义的充沛创造力与浩瀚视野,为中国的“城市创新”提供内部驱动力和外部引导力。
本次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担任总顾问,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担任总策划,城市设计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论坛当天,与会嘉宾通过主题演讲、学术讨论、专题研讨会等活动,聚焦“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主动回应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呼唤的普遍主题。
文、编/徐新立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