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晚上19:00,艺文志论坛第54期“茹古涵今——乾隆朝仿古绘画的趣味与意涵”讲座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主讲人赵琰哲,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先后于《美术研究》、《艺术史研究》等各类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多次参与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多家专业机构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并发言。现供职于北京画院,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绘画史、宫廷美术史、书画鉴藏史。讲座主持人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黄小峰副教授。
讲座伊始,主讲人赵琰哲女士先使用清代姚文瀚仿宋代所绘的《九歌图》来阐释讲座题目中的“仿古绘画”的定义:仿古绘画是针对前代画作所进行的临仿之作。对此,赵琰哲女士提到学术史中的乾隆仿古绘画大多被不被看好,被认为是不值得称道的画作,但主讲人认为应该将乾隆朝仿古绘画看作是一种包涵丰富历史信息的整体,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乾隆朝仿古绘画,需要追问与厘清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乾隆朝仿古画作在整个宫廷绘画中占有怎样的分量?赵琰哲女士介绍到,乾隆朝仿古画作为数较多,现存画作统计有265幅,档案记载至少达数百幅,在整个乾隆朝宫廷绘画中至少占有1/10的分量。而且乾隆朝时清宫中参与到仿古绘画的人数众多,达到四十余人,他们的身份包括宫廷画家、海西传教士画家与诗臣画家。
关于后三个问题——仿本与原本之间的转换方法、绘制仿古画作的原因与其体现的审美趣味和观念——赵琰哲女士使用了三个例子来分析与阐释。这三个例子分别是“文士、菩萨与皇帝——乾隆帝仿古行乐图中的自我表达”、“图画、实景与天下——倪瓒(款)《狮子林图》及其清宫仿画”与“节令、灾异与祈福——《三阳开泰图》、《大禹治水图》仿古绘画”。
在“文士、菩萨与皇帝——乾隆帝仿古行乐图中的自我表达”中,主讲人首先谈到了乾隆皇帝通过从青年至老年四次仿制宋代《人物》册页。这四次仿绘承袭了宋画中的构图、人物布置与屏风上的写真小像的运用,而将宋代的器物改换了成了清代时兴的家居器用,将画中人的形象改换成了乾隆帝。而在《琴书乐志图》、《弘历熏风琴韵图》则让乾隆皇帝的形象代替了原本文士的位置,在《扫象图》《《维摩演教图》中将文殊菩萨、维摩诘的形象改为乾隆皇帝等。这些改换后的图像中的乾隆皇帝身着宽袍右衽的汉装形象示人,但乾隆皇帝本人称这些是丹青游戏,不是羡慕汉人的衣冠,由衣着以及绘画中人物的发型等都提示着观者这些画作都是虚构的,并非是真实的;但另一方面画作中皇帝的逼真面容、真实存在的器物以及当代所推崇的四王等风格的花屏以及海西线法的运用都使画面充满了逼真的现场感,因此这些画作都是虚构和真实的合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的是乾隆帝的多种身份——文士、菩萨——的体现,正是对这种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身份的虚拟,体现了乾隆帝对自身的多重身份的理解与表达。但在这三种身份中,乾隆帝仍然从根本上将自己视为时刻为国家操劳的满洲君主。
在“图画、实景与天下——倪瓒(款)《狮子林图》及其清宫仿画”中讲到乾隆帝在获得倪瓒(款)《狮子林图》后多次南巡中寻找以及游览狮子林,但他一直认为狮子林为倪瓒所建,并对狮子林进行修缮与重绘全景。狮子园林被乾隆帝寻访并游历后,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先是变为乾隆帝笔下的《仿倪瓒狮子林图》与《南巡盛典》中的版画插图,继而被做成比例精确的烫样,最终化身为圆明园长春园及热河文园中的一景——狮子林园。之后《狮子林图》又不断被仿绘,这一过程实现了由图画-实景-仿景-仿画的循环转变。 这种循环转变体现的是乾隆帝对天下景观的拥有,是其对所心系的当下的关怀。
“几暇复仿明宣宗——乾隆帝《开泰图》的仿古趣味” 则提到弘历《御笔开泰说并仿明宣宗开泰图》对于明宣宗的《三阳开泰图》对三只羊的品种、动态与背景设置进行了改动,但两者立意相近,母子羊的表现形式与一角半边的构图形式都是相同的。在乾隆帝看来,能够称得上文治武功与丹青绘事兼备的圣明之君只有明宣宗一人,因此他对宣宗朝的绘画进行了临仿。乾隆还曾亲笔临仿《鸡雏待饲图》,乾隆帝通过仿画、摹刻、颁赐的方式,宣扬了百姓犹如羊羔鸡雏、皇帝有如喂乳母羊、护雏母鸡的意念,一方面昭示自己作为君主的职责与重任,另一方面提醒地方官员留心民生艰难。 此外,在1772年的岁朝春绘制的《开开泰图》也源于前一年所发生的水灾,《开泰图》为这一年带来的风调雨顺使之成为乾隆的心头好,乃至往后的《开泰图》仿绘的前一年都曾发生水灾,乾隆也借《开泰图》与《开泰说》予以祈福、期盼丰年的心意,更带有了托画祈福的意味。
在这三个例子之外,赵琰哲女士还介绍了当时仿古绘画的仿古实践,包括:海西线法的传入与中国传统风格的结合;制作多种不同还原度、不同真实度的仿古画等。这些仿古实践是为了复制保存、装饰宫廷、祭祀供养与修正史实等四种功能。乾隆帝除了仿古绘画以外,还会制作仿古书法与仿古器物,这些活动一方面在精神上体现其对汉文化的关注与尊重,并且设法以此强调其统治的正统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些对农耕、灾害等的现实的考量,对民生的关注与对文化传统的关切,这些都是实现乾隆帝宣扬儒家思想、重视汉族文化的最得体的表现方式,也是将乾隆帝所怀抱拥有的“古”之资源与“今”之现实二者的完美结合。
最后主讲人赵琰哲女士使用了养心殿的一副御笔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毫素”来结束了此次讲座。在讲座后,主讲人赵琰哲女士与主持人黄小峰教授、观众进行了热烈讨论。
文/赖雅芊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