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海因茨·诺伯特·约克斯:双年展—文献展对艺术家及艺术界的意义

时间: 2016.12.7

2016年12月2日晚,“思想空间”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讲“双年展—文献展对艺术家及艺术界的意义”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授刘小东担任主持人,邀请了德国著名策展人海因茨-诺伯特-约克斯(Heinz-Norbert Jocks)担任主讲人,通过介绍威尼斯双年展与卡塞尔文献展各自的历史起源、发展以及相互关联作为背景,延伸讲述了艺术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艺术与政治和展览间的关系以及展览给艺术家带来的改变等问题。

讲座伊始,刘小东教授首先幽默地介绍了作为老朋友的诺伯特。诺伯特生于德国,早年为哲学专业出身,现长期生活在巴黎和杜塞尔多夫,为欧洲著名策展人、批评家,同时长期担任多个大型双年展、文献展的采访者与评论者,因此拥有诸多关于这些展览内部的第一手信息。诺伯特早在十三年前便已开始不断走访中国,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变化也有着持续的关注与认识。

诺伯特一开始谈到,威尼斯双年展与卡塞尔文献展的历史虽然都比较悠久,但保留和公开的文献很少。其手上所带来的,是一本卡塞尔文献展组委会尚未出版的关于卡塞尔文献展历史的概括性手册,而这也是展览在举办了13届以后才整理出来的资料。因此,在对两大展览的历史了解都还相当匮乏的条件下,他将首先为大家建立一个关于这两大展览的基本框架,而这个框架则是建立在他与这两大展览的多任策展人的谈话基础上。

诺伯特接下来介绍到,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与圣保罗双年展被视为世界三大国际性展览。历史最为悠久的威尼斯双年展于1895年在意大利威尼斯正式成立,当时作为古典主义艺术传统十分强盛的威尼斯,随着19世纪末旅游业的下滑,不得不将现代艺术植入其中,为的是让这座艺术的城市重新爆发活力,同时通过世界性的大展来吸引各地游客的前往。而就在首届双年展上,一幅意大利的裸女绘画便引起了天主教的不满和民众的争议,但展览组委会一再坚持展览独立运作的原则和机制,不顾政府的反对依然展出了这件作品。

在展览空间上,威尼斯双年展在建立之初并未设立国家馆,首个提出单独建立国家馆的国家是比利时,并表示自负盈亏,要求展馆建筑由本国建筑师设计,意大利政府无权干涉,由此开启了不仅对于该展览来说,同时也对于所有展览来说都从未有过的国家馆机制。国家馆的建立观念具有乌托邦性质,内在地包含世界和平的原则,出于这个原则,许多国家纷纷加入进来。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初得到允许建立国家馆的国家都是具有殖民历史的西方国家。由于展示空间越发地变得不够用,在1999年由哈拉维•泽曼策划的这届双年展上,实现了在主要展馆之外,还允许在威尼斯市内的其他空间展示作品的机制。

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成立于1955年,其创始人阿尔德•鲍蒂在纽约看到了世界性的现代艺术大展后,也希望能在战后的家乡举办类似的大展。在二战期间,威尼斯双年展停办了几次,欧洲整体的展览情况都不乐观。希特勒强烈反对现代主义艺术,并视之为“病态的”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在德国受到了禁止与打击,德国的现代主义艺术家要么选择危险地偷偷创作,要么选择逃往国外。因此,二战后的德国现代艺术在遭到彻底破坏的条件下应如何重建?这成为了卡塞尔文献展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以历史的角度出发,卡塞尔文献展在前三届都重点关照了二战之前的现代艺术,是对纳粹期间现代主义艺术的回顾。但同时,从第二届开始就已在展示1955年之后的现代艺术,推出了例如在当时十分年轻活跃的“零派艺术”组织,该组织完全没有继承历史的经验,以具有很强实验性的作品着眼于艺术的未来,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主张,其影响力最终甚至超出了欧洲。

诺伯特接下来主要谈到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转折点与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策展人和收藏家。在1971年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上,美国馆开始出现了波普艺术作品,这种代表美国的艺术形式奠定了美国艺术对欧洲的影响。在此之前,1969年举办的卡塞尔文献展上也出现了波普艺术的身影。波普艺术在威尼斯建立了纽约的中心地位,得益于一位意大利商人的推动,也同时得益于美国政府对展览组委会的政治施压,使得波普艺术代表艺术家劳申伯的作品获得了当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大奖。

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最大也最具意义的转折点当属上世纪九十年代对非欧美国家开放展览权力,打破了之前只展现欧美国家作品的惯例,同时也预示了艺术全球化的到来。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策展人,哈罗德•泽曼便是其中一位。他早在1980年就参与了威尼斯双年展,并为之创立开放空间(Aperto),邀请了很多在当时十分年轻且不知名的艺术家参展,对抗当时的主导性思维。进入20世纪90年代,威尼斯双年展的组委会开始意识到自身地位的下滑,于是泽曼在1999年策划的双年展上,邀请了众多非西方国家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的艺术家就多达二十多位,打开了双年展对全球艺术的开放局面,解除了双年展的名气危机。同时,泽曼还是一位主张“总体艺术”的策展人,也是首位深入艺术家工作室进行了解的大展策展人,长期探讨人的存在、世界关系之类的话题。

不仅是威尼斯双年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非西方国家的现当代艺术,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大展也纷纷开始对此有所行动。但真正做到打破西方中心化视角,还是从上一届由奥克多•恩韦佐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开始的。恩韦佐曾说过:一直到今天,人们都是从西方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而现在,世界开始抛出它的视角,西方以此来反观自身。

讲座最后,诺伯特还提到,许多参加了双年展与文献展的艺术家,其作品的市场价格成倍走高,一方面是资本力量的推动,一方面也是得到了艺术至高权威的专业认可。但对此类国际大展的整体而言,其最大的意义并非在于提高艺术家作品的身价,而是让人们直接看到不同国家的艺术特征,丰富艺术的视角,从而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文/韦娴坤
图/王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