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守望、凝萃与传承:常沙娜“花开敦煌”

时间: 2017.3.9

如果说常书鸿在敦煌看到了传统艺术的崇高,张大千在敦煌收获了青绿山水的画境,董希文悟得了民族绘画的韵味,那么,常沙娜则在其中发现在古典艺术的优雅与庄重、装饰世界的丰富与多姿。

—— 吴为山

2017年3月8日下午,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主办的“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韩景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艺术家常沙娜致辞。现场嘉宾云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清华大学美院院长鲁晓波,艺术家庞涛、清华大学教授李砚祖,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以及刘巨德、林乐城、张夫也、吕品田、杜大恺等文化艺术界的领导、专家、艺术家等嘉宾与媒体近千余人到场。

常沙娜为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她生于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与母亲皆是留法艺术家,承载父亲遗志,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教育。作为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本次展览以“守望”、“凝萃”、“传承”为三大主题词,贯穿了常沙娜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经历。展览通过常沙娜的壁画临摹、花卉写生、应用设计等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配合详实的文献资料,力图呈现常沙娜艺术生涯的全景,展现常沙娜多彩的艺术人生。

展览第一部分“守望”,主要展示了常沙娜在父亲常书鸿引导下与敦煌结下的深厚渊源。下设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从巴黎来”与第二单元“敦煌血脉连”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了常沙娜早年随父亲常书鸿辗转于巴黎、北京、昆明、重庆、敦煌的非常岁月,记录了常沙娜在特殊历史时期与吕斯百、王临乙、王合内等20世纪重要艺术家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在父辈教育与影响下,常沙娜建立起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成为后期引导常沙娜开展艺术设计与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则。常沙娜自12岁来到敦煌,就和莫高窟中的艺术世界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三单元“传写敦煌情”主要呈现了常沙娜早年在敦煌的临摹作品。1945年至1948年,包括巨幅作品《观无量寿经变》在内的所有临摹作品都是她在14至17岁时完成的创作,她以整理性临摹为主要手法,作品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常沙娜说,“是敦煌的风土培育了我做人应有的淳厚;是敦煌的艺术给予了我学习传统艺术的功底。”此部分呈现的三十余件临摹作品,便是这段特殊经历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的一份重要艺术财富。

第二部分“凝萃”,主要展示了常沙娜对敦煌艺术元素的研究与拓展。下设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新中国设计”,展现的是常沙娜自50年代以来参与完成的国家重点建筑设计任务。常沙娜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完成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装饰设计,作品不仅凝聚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韵味,更显示出新中国的气度,代表着常沙娜对传统艺术精粹的提炼与升华。同时,常沙娜还是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第二单元“敦煌图案研究”,即展示了常沙娜对敦煌图案的研究与整理。多年来,常沙娜潜心于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元素,将各类图案,如人物的服饰、头饰、佩饰图案;建筑的华盖、花砖图案;还有隐藏在繁密壁画间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进行系统的整理,由此积累下来一大批图案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以多姿的形式诠释出古典艺术的精丽与繁华,更使我们从图案与设计角度重新审视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第三部分“传承”,主要展示了常沙娜在图案教学中的研习与应用。下设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一花一世界”,展示常沙娜的花卉写生作品。常沙娜说:“我在图案教学中把握的就是两方面——民族的传统和生活的自然。”如果说此前主要展示的是“民族的传统”,那么在此则主要呈现的是“生活的自然”。其花卉作品温婉可人,又不乏生命的茁壮与坚强,是为艺术家个人的真实写照。第二单元“古韵扬新风”,呈现了常沙娜对于敦煌艺术图案的设计应用。50年代,常沙娜在林徽因的影响下,走入艺术设计领域。1956年,常沙娜调任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其熟悉的敦煌艺术与艺术设计知识相结合,并赴诸实践,做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艺术设计作品。

开幕式上,常沙娜先生慷慨捐赠,将其艺术生涯中24幅经典之作捐赠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文化部董伟副部长为常沙娜颁发“捐赠证书”。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常沙娜先生以86岁高龄,重新沐手敬绘,精进图画,以补不逮,再绘敦煌壁画中‘文殊变’之艺术神韵,只为国家艺术殿堂留存最佳美术作品,体现出其对国家美术收藏事业的重视与支持。其境界与眼光,其胸怀与卓识,足以为我辈之楷模。”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19日。

编/林佳斌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