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转型升级与国际合作:第二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于中央美院举办

时间: 2017.4.24

艺术产业园区从诞生之初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自发聚集,到各地政府、企业的合理规划和投入,艺术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集中体现一个城市的艺术活力与创新能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十分重要这一课题的调查与研究,与政府政策、园区实业形成强力有效的学术互联,继2016年“首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后,2017年4月21日至4月22日,第二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艺术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与国际合作”,三十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产业园区建设者、政府主管领导、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国际视野下艺术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艺术产业园区的功能拓展与国际合作”、“全球化背景下艺术产业园区的战略发展”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经验交流与方案、政策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首先代表学院致论坛开幕辞,他肯定本次论坛视野宽阔、主题鲜明,是对园区建设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重新审视后提出来的,而且理论探讨与园区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范迪安院长提到艺术产业园区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巨大,提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良好互动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有效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目前,全球经济努力走出低迷,同时看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在中国,绿色经济、乡村建设、文化自信的提出,为今天讨论艺术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和国际合作都提供了新的背景。同时也建议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理性分析和宏观布局,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强园区监管,利用艺术产业杠杆为社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对带动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态、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论坛以主题发言的形式进行,国外内嘉宾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经验分享各自的成果或发展建议。

刘军胜(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赢

北京市朝阳区是中国艺术产业园区发展最为集中、成熟的地区之一,刘军胜分享了在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之中的关注重点,相关策略及建议,格外强调了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赢的八大关系:一、统筹协调文创园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以文化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二、统筹协调文创园区升级与创意集群发展的关系,以功能升级促进创新创意的集群发展;三、统筹协调文创园区转型与城市流量转变的关系,以新型业态带动城市要素的结构优化;四、统筹协调文创园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以文化创意为城市更新提供转型路径;五、统筹协调文创园区开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以鲜明特色丰富城市空间的内涵;六、统筹协调文创园区发展与文化导向的关系,以开放包容营造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七、统筹协调文创园区设计与城市美学的关系,以文化景观为城市风貌增添人文气质;八、统筹协调文创园区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以低碳发展做好城市绿色生态示范。

同时也提出文创园区在建设和转型升级问题上要着力解决的四大问题: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上,避免无序发展、同质竞争;在产业发展和品牌塑造上,避免产业割裂、盲目跟风;在开发建设和管理模式上,避免潜在风险、低端密集;在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上,避免服务缺位,政策虚空。

王彦伶(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转型升级过程中的798新模式

798是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产业园区,王彦伶以数据的形式分享了798的发展现状,也透露了转型升级过程的发展定位:“文化使馆区”,吸引更多国际文化机构入驻;国际一流艺术机构集聚区;青年艺术家交流区;创意产品的展示交易区;国际文化旅游区。谈到园区发展的实际问题,王彦伶认为税收问题是制约我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一问题,希望解决这一瓶颈,胜过十年功。

桑德拉•朗Sandra Lang(美国纽约大学Steinhardt学院艺术管理硕士课程主任):从苏荷到高线——纽约艺术园区的历史与转型发展

桑德拉•朗教授分享了美国纽约的具体艺术园区发展案例:苏荷原是纽约最集中的工厂与工业仓库区,工业衰退,仓库空间也被闲置废弃,六七十年代随着艺术家、画廊的大批量入驻成为艺术中心,八十年代随开发商与商铺的进入逐渐形成商业化。而高线(High Line)则是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园区发展模式,高线原是一条废弃的穿越曼哈顿的货运铁路,后来被建成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绿道,为纽约曼哈顿西区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城重建的典范。桑德拉•朗还提到创意空间(CREATIVETIME),这是一个关注和开发城市废弃空间的创意项目,源于改善上世纪70年代因毒品盛行、犯罪率上升导致恶化的城市景观。该项目将因城市衰败而被废弃的建筑、街区用来作为替代性的艺术空间,做不同媒介的艺术展示项目。桑德拉•朗提到的案例很多都是美国新型的园区运作模式,都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各方面的合作,如政府、基金会、创意公司、知名艺术家等,这种合作打破了以往模式,也代表了美国在这方面的新动态。

金伟东(上海M50艺术区创始人,绍兴水街壹号文创园总经理):我的两次转型

金伟东主要围绕自己的两次工作转型展开,而他个人的转型却也正是两次中国重要的文创园区发展规划:上海M50艺术区和绍兴水街壹号文创园。M50从老纺织厂转型而来,进行着自营空间、新锐ART评选、创意市集的模式实验。而绍兴水街壹号文创园根据实际情况定位为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根据“跨界+互联”的方式运作,艺术体验消费、创意体验消费、休闲体验的消费三者互赢共生,将所有的消费都植入跨界跟互联的思维,为空间项目配套商业补充。金伟东详细介绍了其中越青堂、鉴湖艺术馆等运作经验。

张新建(农工民主党北京市主委,原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艺术产业园区周期性调整与转型态势

张新建曾任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参与制定一系列与艺术产业园相关的政策方案。他提到从圆明园艺术村到798再到宋庄,产业园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其中处理创意创作与市场经营的关系尤为重要。张新建根据研究为各种特色产业园给出自己的建议,如设计、动漫相关产业园可以“双创”政策结合;传统特色艺术村可与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结合;低端复制模式的艺术区或可与人工智能结合。此外,他还提到艺术园区调整和转型的趋势应与互联网、AR、人工智能、3D技术等新技术结合,艺术品产权开发引入金融资本,形成一个综合的艺术产业区,也是未来的趋势。

安妮•宫博Anne Gombault(法国KEDGE商学院创意产业与文化体育中心的负责人教授):来自伦敦的启示——对法国艺术园区的展望

宮博教授的演讲基于她对伦敦艺术园区开展的一项实地研究。伦敦创意产业集中,也有超过20%的人口从事创意产业,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伦敦的艺术产业园?她认为艺术产业园有三种效益,即象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伦敦的产业园高度多样多元,艺术与休闲娱乐完好结合,创意旅游的发展也通过游客的参与让艺术创造力最大化。最后得出结论:创新与活力是艺术园区的根本;发展与社会创新相结合的创意旅游业;艺术园区设计中的全球视角,增强不同社会及参与群体的认同感,并促进多样化的发展。

余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服务一带一路,迎接艺术产业的3.0时代

余丁教授在演讲中提出“艺术产业”以及“艺术产业3.0”概念。3.0是区别于以往自发形成艺术区的1.0时代以及规划发展产业聚集的2.0时代。关于艺术产业,他认为在内涵上至少包含三点内容:第一,艺术产业的主体应当是艺术行业中可以走向市场和用产业的方式运作的那部分内容。第二,艺术产业应该面向市场,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广泛地渗透于生产、流通、经营、服务和分配,能够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第三,艺术产业应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它除了有产业的功能以外,还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余丁还分享了他对艺术产业3.0“完整产业链结构”和“多元的融资方式筹措资金”的研究。艺术产业园的国际合作离不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余丁提到“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全球化,它打破了由美国发扬光大的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中国成为全球化的捍卫者,作为一种新型合作关系,它强调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以及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和共享的原则。

郑培光(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红坊文化艺术园区的转型升级和国际合作

红坊艺术园区从最初的上钢石厂改造而来,一直是一个开放、国际、工艺的艺术平台和产业聚集区。在定位上,他们致力于打造成为上海的创意产业示范聚集区、视觉文化艺术产业基地以及时尚、教育培训地,在盈利模式上不完全依赖房租,大部分收益来自投资,比如成立艺术基金用于艺术品投资和艺术家驻地计划,成立文化产业基金用于艺术平台和项目投资。在城市功能升级和国际合作方面,红坊所在地的用地性质发生转变,根据新的规划要求,项目将被打造成为以文化内容为特色的商办综合社区。

薛立群(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宣传部副部长):青岛西海岸新区艺术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还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商贸优势以及政府政策扶持。在艺术产业园区方面提出以创新涵养艺术产业园区“融合之美”,以创新提升艺术产业园区的“品质之美”。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同时将生态引入建筑,首创“绿强度”指标体系。西海岸新区还与中央美院共同建设中央美术学院未来设计教学校区,完善人才培养和教育职能。并在全国率先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以不同功能分区和侧重完善整个青海西海岸新区的战略布局。

茱迪斯•伯顿(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与艺术教育系主任):作为新型教育模式的产业园区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茱迪斯•伯顿的演讲另辟蹊径,从教育的角度考量艺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明确提出艺术产业园应该成为不断进步的建构主义教育的场所。在网络不断扩大的当下,常规教育学生陷入一种社交困境当中,生活中充溢孤独感,美学感知能力也在下降,艺术产业园这种文化实体或许能承担一种全方位的青年人教育的理念和使命。茱迪斯•伯顿以美国的马里兰艺术学院为例,描绘了艺术教育在艺术产业去发挥功能,并作为城市再兴的组成部分的重要职能。艺术产业园不仅仅是艺术市场的孵化器,它也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它也不仅仅是城市再生以及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场所。作为未来,我们有可能会把它转化成为一个教育场所,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聚集到一起。

克劳斯•西本哈尔(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欧洲的文化园与艺术区——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发展

克劳斯•西本哈尔对欧洲的文化园发展进行历史追溯,他认为雅典卫城可以视为文化园的鼻祖,已经具备公众开放、展示、知识学习等园区的基本要素。19世纪晚期,巴黎的蒙马特开启了所有现代文化园区的先河,在这个波西米亚区域,包含有艺术家工作室、画廊、红磨坊、俱乐部等场所,呈现出一个现代艺术区的形象,也聚集一种反叛、潦倒的生活特性。第三种模型就是如今所谓的主题公园,这可以追溯至第一届巴黎博览会。回顾历史,更利于探讨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园区,西本哈尔分享了德国holzmarkt以及“狂欢公园”(kulturpark)两个案例。

郭羿承(国际艺术授权基金主席,台湾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城市美•术馆:艺术产业园区的另一种可能

郭羿承提出了“城市美•术馆”的概念,“城市美•术馆”不是在一个城市建一座美术馆,而是让整座城市都变成美术馆,这个美术馆不是讲艺术作品,而是讨论如何让城市变得更美。这也行是文化园区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让整座城市变成一个独特的文化产业园区,而其独有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概念。“城市美•术馆”的范畴是一个公共空间的概念,地铁、出租车、广告牌,甚至是贫民窟的营造,这些都是公共空间的范畴。郭羿承也详细讲述了旧厂房改造、文化地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等可行性模式。

张正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功能及模式:台湾及香港地区之艺术园区发展

张正霖以台湾及香港地区艺术园区作为发言侧重,通过两地各具特色的诸多案例进行阐释。与大陆不同,港台地区土地紧俏,所以在相关艺术园区建设上有着不同的模式。与此同时,艺术园区的商业化直到目前都是一个难解的问题。这其中有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城市更新与艺术活动相关的趋势;第二个趋势是消费群体的美学及文化升级,目前落在一个较高的需求层面;第三个趋势是艺术文创园区本身的平台功能。艺术园区的这个概念至少在香港跟台湾的经验里面,直到目前都还保有了一丝对于纯艺术的或历史记忆的追寻印记,而不认为它应该被划分在持续商业化的过程里面最后被抛弃掉。

本次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在国家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号召下,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发展背景下,聚焦艺术产业园区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通过主题发言、圆桌讨论等形式,分享经验与知识、引发思维碰撞与对话,对发展符合我国国情与自身情况的艺术产业园区新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形成了富有学术成效的成果。

文/张文志
图/张文志、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