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工笔的当代图式:高茜、张见双个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7.8.13

工笔形式的绘画表现,可谓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描绘世界的图像方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在唐宋之时达到一个巅峰,元代以来,文人画、写意画成为绘画主流,工笔画逐渐繁盛不再。20世纪以来,尤其是潘挈兹提出“复兴工笔画”口号以来,工笔绘画与现代绘画的观念、材料、手法相结合,出现诸多题材内容和形式风格迥异的工笔画面貌,时至当下,工笔绘画仍是关注的一大热点和焦点。2017年8月12日,高茜和张见的双个展“花笺记”和“见微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两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工笔画家的联袂展出,也展现出一种工笔绘画在当下生长的新图式。

本次双个展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传承·丹青力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之一,其中“花笺记”展出了高茜近10年创作的15组30余件作品,“见微集”则展出张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20余件重要作品。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展厅交错呈现,形成一种隐秘的内在逻辑,在对照中获得一种对当代工笔画的观感。

《花笺记》是明末清初流行于广东的木鱼歌唱本,它既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七言韵文体的长篇叙事诗,它甚至在海外影响了歌德的诗歌创作。窗前闺內诉相思,花之香气魂相连,艺术家高茜将其中的文学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转换成绘画图像,描绘出花香、蝴蝶与情感的微妙联系,萦绕一种细腻轻柔的撩动情愫。展览除同名作品《花笺记》外,还展出《奢华的游戏》、《白日梦》、《玉交枝》、《游仙窟》、《如梦令》等作品。这些作品有一种穿越时空而来的婉约词的婉转清丽,而画面中常见的高跟鞋、香奈儿香水又将思绪拉回到当下情境。高茜在工笔实践中关注“艺术通感”,通过图像传达气味是其方法之一,花卉、香水是女性钟情的气味,以之入画,从图像到情感打通一条感知绘画气味的通道,最终观众通过呼吸一件作品来实现图像的传达。艺术家徐累还认为这些描绘之物是身体的哀悼之物,也指向一个不在场的身体,而此刻烟花散尽,余温逐渐冷却,最终,“她”飞蛾扑火,在追忆的灯罩内香消玉殒。

张见个展的主题为“见微集”,取义“见微知著”,似乎是其创作方法论的提示,通过仔细的观察能够从细小的事物中反映出其中蕴含的真理,这也可概括为工笔绘画自古以来的哲思精髓。假如高茜的作品是通过各种闺阁之物塑造了一个不在场的身体,那张见的绘画则直接指向一个在场的身体,在其大部分作品中都能直接看到当代女性图像。展览也构成了张见个人绘画风格的探索历程,2000年前后,他将文艺复兴图式与中国工笔拼接起来,呈现一种略荒诞的美学趣味,之后将玛格丽特的烟斗等形象揉入画面,使其画面更具一种图像学的解读可能,不仅具有视觉性,也具有文本阅读性,而后又开始回到中国古典文化的语境,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面貌的作品。观张见的绘画,不仅看到一场当代的风花雪月,也看到工笔画发展到当下与各种文化维度相关联的图像生成可能。

 工笔绘画从传统而来,在当代多元环境中生发成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新工笔”只是对其的一种表述。美术批评家、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曾将分析工笔画的三种历史形态:“绘形绘色”,对应传统中国工笔画;“书写与性情”,对应20世纪以来中西融合的学院工笔画;“制作与观念”,对应当下时兴的“新工笔画”。高茜和张见可谓当代新工笔画的代表人物,高茜的绘画是生活碎片化的体悟,张见的工笔也是当代新鲜血液重新激活的产物,虽有新的观念表达,但都与工笔的传统密切相连。在把握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代表着传统和当代意象的组合并未在高茜的绘画中产生冲突,而形成一种新的细腻婉约。张见更是坦言不必拘泥于“小传统”,小传统犹如一个人的外貌长相,而大传统则是族群文化基因,而当代工笔的自觉应该是打破小传统,激活大传统。

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

文、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