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常青藤计划2017青年策展人特别项目在北京开幕

时间: 2017.9.10

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变得更好还是更糟?一千个回答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显然,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那么,艺术是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2017年9月9日,常青藤计划2017青策特别项目——“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在北京798 艺术区N3 gallery开幕,常青藤计划2017系列展览活动由此开启。该展览由常青藤计划、N3 gallery主办,青年策展人王麟担纲策划。此项目希望艺术家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起始,不再将艺术家个体抽离出来,而是以融入式的创作方案进行实践,能够切实地给身边的生活带来一点点的改变。

当下,积极地去探寻和实践“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和项目越来越多。其中多数选取了“乡村”与“城镇”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进行介入。王麟似乎更在意身边的生活,日常的、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家作为社会个体每天同样面对包括网络、社区、居住、污染、拥堵、医疗等大大小小的诸多问题。而很多人因为太熟悉身边的环境而变得麻木,失去了想去改变的动力。作为本次展览项目的策展人,王麟选择用8组艺术家呈现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想要做出的改变。

8组艺术家均从各自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起始,聚焦身边的生活,带有问题意识进行融入式创作。他们分别聚焦共享经济、社区生态、城市交通、外来人口政策等问题进行了3个月的区域考察与行动实践。艺术家杨欣嘉作品《最后46公里》,是对共享经济的思考,也是对于城郊问题的思考。杨欣嘉的工作室位于北京顺义区的北石槽村,距离中心市区约40多公里远,而今遍布北京城区的共享单车在这个村落却不见踪迹,农村就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了吗?想象共享单车遍布中国农村,杨嘉欣认为这很超现实主义。最后他选择在北京市区的7个地点,在每个地点随机的选择一辆共享单车骑回北石槽,供村民使用。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是这些单车的锁几乎都被,破坏掉,而且用上了村民自家的私锁。这似乎是某种社会阶层的体现。在这一点上,艺术家认为共享单车的属性问题应该得到重新定义。

第N产业小组展览作品《投助站》,成立于2017年4月,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社区一家半地下的旅馆当中。作为一个会面、讨论、实践、反思、资源整合和沟通的平台,投助站本身致力于关注社区空间资源的整合,积累,生产和转化,注重建立在地的互助合作关系,激活人与社区环境自身的潜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展示空间或者驻地机构,而更像一个集合多身份和跨学科进行互动合作的汇聚场域。艺术家雎安奇居住在通州,他的作品《小心大货》聚焦通州新城频繁发生的大货车闯红灯现象。通州作为北京新城以来,大量拉渣土的货车在夜间进入通州,频繁的出现由于闯红灯造成的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问题。这背后是否存在有关部门的管理不当,还是相关法规与城市化快速建设产生的矛盾?艺术家选择用个人的方式将滚动着“小心大货”字样的LED灯箱搁置在附近多处红绿灯路口,提醒出行的市民和普通车辆以及大货车司机遵守交规,注意安全。刚开始时大货车会减速,但是时间久了,这一现象和问题依旧不能得到解决。

8组艺术家的作品无疑都在用艺术介入的方式,用个人努力的方式探讨着社会和社区问题。在观看完他们的作品后,我们发现:艺术,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的不同;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身边的生活。但王麟认为,这个策展方案是比较理想化的方案,我们用艺术介入的方式对生活做出了改变,而这些改变却是微弱的。他同时认为此次项目重要的是行动及过程,展览只是一个阶段性呈现以及一个抛砖引玉的开始,通过艺术家的行动实践讲引发更多的问题思考,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行动起来,形成接力式的话题和接力式的行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是“常青藤计划2017青年策展人项目”增设的特别展览项目,借以体现对青年策展人的持续追踪与深度合作。“青年策展人项目”是2016年常青藤计划在“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之外推出的全新项目,以项目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青年策展人征集展览方案,通过评委会评选,最终选择出优秀的进行实现,助力青年策展人将艺术构想及学术计划变成展览现实。

此次展览将展至9月16日。据悉,“常青藤计划2017青年策展人项目”展览将于2017年9月至10月在北京、天津两地相继展出。

文/杨钟慧
图/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

主办方:常青藤计划、N3 gallery

策展人:王麟

艺术家:第N产业小组、雎安奇、罗蔷、马力蛟、谭英杰、于伯公、杨俊岭、杨欣嘉

展览时间:2017/9/9-9/16

开幕时间:2017/9/9 15:30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 798艺术区706北三街N3 gallery(北三街艺术机构)